丁丑,李文通败淮西兵于固始。
戊寅,盗焚献陵寝宫、永巷。
诏发振武兵二千,会义武军以讨王承宗。
己丑,吐蕃款陇州塞,请互市,许之。
初,吴少阳闻信州人吴武陵名,邀以为宾友,武陵不答。及元济反,武陵以书谕之曰:“足下勿谓部曲不我欺,人情与足下一也。足下反天子,人亦欲反足下。易地而论,则其情可知矣。”
丁酉,武宁节度使李愿奏败李师道之众。时师道数遣兵攻徐州,败萧、沛数县,愿悉以步骑委都押牙温人王智兴,击破之。十二月,甲辰,智兴又破师道之众,斩首二千馀级,逐北至平阴而还。愿,晟之子也。
东都防御使吕元膺请募山棚以卫宫城,从之。
乙丑,河东节度使王锷薨。
王承宗纵兵四掠,幽、沧、定三镇皆苦之,争上表请讨承宗。上欲许之。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张弘靖以为“两役并兴,恐国力所不支,请并力平淮西,乃征恒冀。”上不为之止,弘靖乃求罢。
{“诗句”: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三十九 · 唐纪五十五”, “译文”: “丁丑日,李文通向淮西的士兵们在固始击败了他们。戊寅日,盗贼烧毁献陵寝宫和永巷。”, “注释”: “丁丑、戊寅为《资治通鉴》中的日期,分别指代具体的历史事件。”}, “诗句”: “诏发振武兵二千,会义武军以讨王承宗”, “译文”: “朝廷下诏调发振武军的两千士兵,与义武军联合讨伐王承宗。”, “注释”: “诏发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命令方式,表示皇帝或中央政府发布法令。”}
{“诗句”: “己丑日,吐蕃款陇州塞,请互市,许之”, “译文”: “吐蕃国向陇州边关请求进行贸易,得到允许。”, “注释”: “款,即请求,这里指的是与其他国家建立友好关系;互市,即进行商品交易的市场。”}
{“诗句”: “吴少阳邀请吴武陵为宾友”, “译文”: “吴少阳听说信州人吴武陵的名望后,邀请他作为自己的宾客和朋友。”, “注释”: “宾友,即宾客和朋友,通常指的是受人尊敬和尊敬的人。”},
{“诗句”: “元济反叛,武陵书信劝解”, “译文”: “当李元济开始叛乱时,吴武陵写了封信来劝说他放弃叛乱。”, “注释”: “元济,即李元济,唐朝时期的一个藩镇将领。”},
{“诗句”: “丁酉日,武宁节度使李愿击败李师道之众”, “译文”: “在丁酉日,武宁节度使李愿成功地击败了李师道的军队。”, “注释”: “丁酉日,古代用来标记特定日子的干支之一,这里特指某一天。”},
{“诗句”: “王智兴击破师道军队”, “译文”: “十二月甲辰日,王智兴又成功击破了李师道的军队,斩杀敌人超过两千人,并追击敌军直到平阴才撤回。”, “注释”: “王智兴,古代将领名,这里指的是实际参与战斗的人物。”},
{“诗句”: “河东节度使王锷逝世”, “译文”: “河东节度使王锷去世。”, “注释”: “河东节度使,即河东地区的军事长官。”},
{“诗句”: “王承宗放纵军队四处掠夺,幽、沧、定三镇皆苦之,争上表请讨承宗”, “译文”: “王承宗纵容他的军队四处抢劫,幽州、沧州和定州这三个地方都深受其害,他们都纷纷上书朝廷请求讨伐王承宗。”, “注释”: “放纵,即任意行事,不顾及他人的感受。”},
{“诗句”: “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张弘靖认为“两役并兴,恐国力所不支,请并力平淮西,乃征恒冀”,上不为之止,弘靖乃求罢”, “译文”: “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张弘靖认为’同时进行两场战争将使国家的力量无法支持’,因此他建议先平定淮西再征伐恒冀,但唐穆宗并未接受这个提议,张弘靖于是请求辞去官职。”, “注释”: “两役,这里可能指的是对淮西和恒冀的战争。”},
{“诗句”: “东都防御使吕元膺请募山棚以卫宫城,从之”, “译文”: “东都洛阳防御使吕元膺请求征招山棚的士兵来保卫皇宫。”, “注释”: “东都防御使,即洛阳的行政长官。”},
{“诗句”: “王承宗纵兵四掠,幽、沧、定三镇皆苦之,争上表请讨承宗”, “译文”: “由于王承宗的肆意侵略,幽州、沧州和定州三个地方都饱受其困扰,他们纷纷上书朝廷请求讨伐王承宗。”, “注释”: “四掠,即大肆劫掠的意思。”},
{“诗句”: “张弘靖认为国力不支,建议先平定淮西再征恒冀”, “译文”: “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张弘靖认为如果同时发动两次战争,将使得国家力量难以支撑,因此他建议首先平定淮西再征伐恒冀。”, “注释”: “张弘靖,唐代大臣,曾任宰相等职。”},
{“诗句”: “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张弘靖请求罢免自己的职务”, “译文”: “然而,唐穆宗并未采纳这个建议,张弘靖因此请求辞去自己的职位。”, “注释”: “罢免,即解除某人的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