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午,加硃克融、王庭凑检校工部尚书。上闻其解深州之围,故褒之,然庭凑之兵实犹在深州城下。韩愈既行,众皆危之。诏愈至境更观事势,勿遽入,愈曰:“止,君之仁;死,臣之义。”遂往,至镇,庭凑拔刃弦弓以逆之,及馆,甲士罗于庭。庭凑言曰:“所以纷纷者,乃此曹所为,非庭凑心。”愈厉声曰:“天子以尚书有将师材,故赐之节钺,不知尚书乃不能与健儿语邪!”甲士前曰:“先太师为国击走硃滔,血衣犹在,此军何负朝廷,乃以为贼乎!”愈曰:“汝曹尚能记先太师则善矣。夫逆顺之为祸福岂远邪!自禄山、思明以来,至元济、师道,其子孙有今尚存仕宦者乎!田令公以魏博归朝廷,子孙虽在孩提,皆为美官;王承元以此军归朝廷,弱冠为节度使;刘悟、李祐,今皆为节度使;汝曹亦闻之乎!”庭凑恐众心动,麾之使出,谓愈曰:“侍郎来,欲使庭凑何为?”愈曰:“神策六军之六如牛元翼者不少,但朝廷顾大体,不可弃之耳!尚书何为围之不置。”庭凑曰:“即当出之。因与愈宴,礼而归之。未几,牛元翼将十骑突围出,深州大将藏平等举城降,庭凑责其久坚守,杀平等将吏百八十馀人。
资治通鉴(又称《资治通鉴》)是中国北宋时期司马光等人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在《资治通鉴》的卷二百四十二中收录有唐朝第五十八个年号“唐纪五十八”的历史记录。下面将逐一介绍这首诗:
诗句原文:
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二 · 唐纪五十八
丙午,加硃克融、王庭凑检校工部尚书。上闻其解深州之围,故褒之,然庭凑之兵实犹在深州城下。韩愈既行,众皆危之。诏愈至境更观事势,勿遽入,愈曰:“止,君之仁;死,臣之义。”遂往,至镇,庭凑拔刃弦弓以逆之,及馆,甲士罗于庭。庭凑言曰:“所以纷纷者,乃此曹所为,非庭凑心。”愈厉声曰:“天子以尚书有将师材,故赐之节钺,不知尚书乃不能与健儿语邪!”甲士前曰:“先太师为国击走硃滔,血衣犹在,此军何负朝廷,乃以为贼乎!”愈曰:“汝曹尚能记先太师则善矣。夫逆顺之为祸福岂远邪!自禄山、思明以来,至元济、师道,其子孙有今尚存仕宦者乎!田令公以魏博归朝廷,子孙虽在孩提,皆为美官;王承元以此军归朝廷,弱冠为节度使;刘悟、李祐,今皆为节度使;汝曹亦闻之乎!”庭凑恐众心动,麾之使出,谓愈曰:“侍郎来,欲使庭凑何为?”愈曰:“神策六军之六如牛元翼者不少,但朝廷顾大体,不可弃之耳!尚书何为围之不置。”庭凑曰:“即当出之。因与愈宴,礼而归之。未几,牛元翼将十骑突围出,深州大将藏平等举城降,庭凑责其久坚守,杀平等将吏百八十馀人。译文:
丙午年(公元846年),朱克融和王庭凑被加封为检校工部尚书。唐穆宗得知他们解除了深州围困后,因此表彰了他们,但是王庭凑的士兵实际上还在深州城下。韩愈出行之后,大家都担心他的危险。皇帝下诏让韩愈到达边境后观察形势,不要急于进入,韩愈回答说:“停止吧,这是君上的仁德;战死,这是臣义。”于是前往,到达任所,王庭凑拔出刀剑弓箭迎接他,到馆舍之后,甲士们列成阵势在庭院中。王庭凑说:“造成这些纠纷的是这些士兵,不是我的心意。”韩愈大声说:“天子因为尚书有将帅之才,所以才赐给符节和斧钱,不知尚书难道不能和勇士交谈吗!”甲士上前说:“先太师为国家击退朱滔,血迹尚在,这支队伍对朝廷有什么罪过呢,竟然称之为叛贼吗!”韩愈说:“你们还能记得先太师就好了。逆顺之间的祸福难道不是相差很远吗!从安禄山、思明以来,到元济、师道,他们的子孙今天还存活在官场上吗?田令公把魏博归还朝廷,他的子孙即使在幼儿时期,也担任了美官;王承元因此而把这支军队归还朝廷,年轻的时候就被任命为节度使;刘悟、李祐,现在都是节度使;你们也听说过吗!”王庭凑怕部下动心,就让他们出去,并对韩愈说:“侍郎到来,想要让我做什么?”韩愈说:“神策六军的六个牛元翼也不少见,只是朝廷考虑到大局,不可以放弃他们罢了!为什么您不把他们包围起来呢?”王庭凑说:“就应该把他们放出来了。于是和韩愈一起喝酒,并以礼归还了他。不久之后,牛元翼率十个骑兵突围而出,深州的大将藏平等举城投降,王庭凑责备他很久坚守没有攻克,杀了藏平等将吏一百八十多人。”赏析:
这首诗是《资治通鉴》中关于唐宪宗时期的一个历史事件。它反映了当时政治局势的复杂性和人物间复杂的关系网。韩愈作为谏臣,不畏强权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和立场,同时也展现了他对朝廷忠诚和对正义的追求。此外,诗中还提到了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如朱克融、王庭凑、牛元翼等,这些都是唐代历史上的重要角色。通过这些细节的描述,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段历史背景以及当时的社会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