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申,裴度至长安,见上,谢讨贼无功。先是,上诏刘悟送刘承偕诣京师,悟托以军情,不时奉诏。上问度:“宜如何处置?”度对曰:“承偕在昭义,骄纵不法,臣尽知之,悟在行营与臣书,具论其事。时有中使赵弘亮在臣军中,持悟书去,云‘欲自奏之’,不知尝奏不?”上曰:“朕殊不知也,且悟大臣,何不自奏!”对曰:“悟武臣,不知事体。然今事状藉藉如此,臣等面论,陛下犹不能决,况悟当日单辞,岂能动圣听哉!”上曰:“前事勿论,直言此时如何处置?”对曰:“陛下必欲收天下心,止应下半纸诏书,具陈承偕骄纵之罪,令悟集将士斩之,则籓镇之臣。孰不思为陛下效死!非独悟也。”上俯首良久,曰:“朕不惜承偕,然太后以为养子,今兹囚絷,太后尚未知之,况杀之乎;卿更思其次。”度乃与王播等奏请“流承偕于远州,必得出。”上从之。后月馀,悟乃释承偕。

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八(戊申,公元827年)裴度至长安,见上。

译文:裴度对唐穆宗说:“陛下如果能下决心收取天下人心的话,只要下达一道诏书,指出刘承偕骄横放纵的罪行,命刘悟集合将士,当众把他斩首就可以了。这样,不仅刘悟,而且全国各个藩镇的节度使都会认为陛下执法如山,谁不愿为陛下尽死效力呢!

赏析:这是裴度在与唐穆宗的一次对话中,提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提议。他建议唐穆宗通过一道诏书,来明确地指出刘承偕的罪过,并命令刘悟集合军队,将他公开处决。这个建议的核心思想是,如果能够通过公开的方式,让所有人都知道刘承偕的罪行,那么其他的藩镇节度使也会认为这是公正的执法行为,他们也会因此而效忠于皇帝。

这个建议也暴露了裴度的武夫本色。他并没有考虑到这样的公开处决可能会给刘悟带来致命的打击,甚至可能会影响到整个朝廷的稳定。这也说明,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即使是一位像裴度这样的名臣,也可能会因为过于直率而遭到排挤和打压。

这是一次非常精彩且具有争议性的讨论。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斗争,也展示了裴度的智慧和勇气。同时,它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历史场景,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那个时代的政治氛围和人性的复杂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