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官上言:“裴度无罪,不当免相。元稹与于方为邪谋,责之太轻。上不得已,壬申,削稹长春宫使。
吐蕃寇灵武。庚辰,盐州奏党项都督拔跋万诚请降。
壬午,吐蕃寇盐州。
戊子,复置邕管经略使。
初,张弘靖为宣武节度使,屡赏以悦军士,府库虚竭。李愿继之,性奢侈,赏劳既薄于弘靖时,又峻威刑,军士不悦,愿以其妻弟窦瑗典宿直兵;瑗骄贪,军中恶之。牙将李臣则等作乱,秋,七月,壬辰夜,即帐中斩瑗头,因大呼,府中响应。愿与一子逾城奔郑州。乱兵杀其妻,推都押牙李为留后。
丙申,宋王结薨。
戊戌,宣武监军奏军乱。庚子,李自奏已权知留后。
乙已,诏三省官与宰相议汴州事,皆以为宜如河北故事,授李节。李逢吉曰:“河北之事,盖非获已。今若并汴州弃之,则是江、淮以南皆非国家有也。”杜元颖、张平叔争之曰:“奈何惜数尺之节,不爱一方之死乎!”议未决,会宋、毫、颍三州刺史各上奏,请别命帅。上大喜,以逢吉议为然,遣中使诣三州宣慰。逢吉因请“以将军征入朝,以义成节度使韩充镇宣武。充,弘之弟,素宽厚得众心。脱旅拒,则命徐、许两军攻其左右而滑军蹙其北,充必得入矣。”上皆从之。
”`
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八
谏官上言:“裴度无罪,不当免相。元稹与于方为邪谋,责之太轻。上不得已,壬申,削稹长春宫使。”
吐蕃寇灵武。庚辰,盐州奏党项都督拔跋万诚请降。壬午,吐蕃寇盐州。戊子,复置邕管经略使。
初,张弘靖为宣武节度使,屡赏以悦军士,府库虚竭。李愿继之,性奢侈,赏劳既薄于弘靖时,又峻威刑,军士不悦,愿以其妻弟窦瑗典宿直兵;瑗骄贪,军中恶之。牙将李臣则等作乱,秋,七月,壬辰夜,即帐中斩瑗头,因大呼,府中响应。愿与一子逾城奔郑州。乱兵杀其妻,推都押牙李为留后。
丙申,宋王结薨。戊戌,宣武监军奏军乱。庚子,李自奏已权知留后。乙已,诏三省官与宰相议汴州事,皆以为宜如河北故事,授李节。李逢吉曰:“河北之事,盖非获已。今若并汴州弃之,则是江、淮以南皆非国家有也。”杜元颖、张平叔争之曰:“奈何惜数尺之节,不爱一方之死乎!”议未决,会宋、毫、颍三州刺史各上奏,请别命帅。上大喜,以逢吉议为然,遣中使诣三州宣慰。逢吉因请“以将军征入朝,以义成节度使韩充镇宣武。充,弘之弟,素宽厚得众心。脱旅拒,则命徐、许两军攻其左右而滑军蹙其北,充必得入矣。”上皆从之。
译文:
谏官上书称裴度无错不应被免除宰相之位,元稹和于方合谋是邪谋,处罚太轻。穆宗无奈之下,壬申日,削去元稹的长春宫使职。
吐蕃侵犯灵武。庚辰日,盐州报告党项都督拔跋万请求投降。壬午日,吐蕃侵犯盐州。戊子日,重新任命邕管经略使。
最初,张弘靖担任宣武节度使,多次赏赐以取悦士兵,府库空虚。李愿继任,性格奢侈,赏赐不如张弘靖时,又严厉地施行刑罚,士兵不高兴,李愿把他的妻子的弟弟窦瑗安排在值勤军队里;窦瑗骄横贪婪,军中讨厌他。牙将李臣则等人发动叛乱,秋天七月壬辰夜,在营帐中斩杀窦瑗的头,大声呼喊,全营响应。李愿与其子一起翻越城墙逃往郑州。叛军杀死他的妻子,推举都押牙李为留后。
丙申日,宋王结去世。戊戌日,宣武监军报告军队叛乱。庚子日,李自己报告已经暂代留后职务。乙巳日,皇帝下韶令让三省官员与宰相商议处理汴州事务,认为应该像河北的做法一样行事,授予李节度使的职位。李逢吉说:“河北的事情,大概不是不能这样做的。现在如果抛弃汴州不管,那么江、淮以南就不是国家的领土了。”杜元颖、张平叔争辩说:“怎么可以因为爱惜几尺的节度使符节,而不顾及一方之地呢?”讨论还没有决定下来,恰好宋、毫、颍三国的刺史各自上奏请求任命其他将领为节度使。皇上非常高兴,认为李逢吉的建议是对的,派遣宦官到这三州宣示恩意。李逢吉于是请皇上派将军征召李入朝,任命义成节度使韩充镇守宣武。韩充是韩弘的弟弟,向来宽厚有人心,如果李抵抗失败,那就命令徐、许两军攻打他的左右两面,而滑军进攻他的北面,韩充一定能进入汴州。”皇上都听从了这些意见。
赏析:
此段记载涉及唐朝中期的政治斗争和军事冲突。首先提到的是张弘靖与李愿之间的争执及其对朝廷决策的影响。张弘靖曾通过奖励来安抚士兵,但后来却因为过于奢侈而引发不满,最终导致他的失宠以及李意愿图篡夺权力的局面。这反映了唐代后期政治腐败与官员道德的衰落。
随后的事件涉及到唐朝与吐蕃的战争。吐蕃的侵扰不仅考验了唐军的防御能力,也展示了朝廷在面对外敌时的应对策略和战略选择。特别是李愿的策略——请求投降以缓和局势,虽然未能成功,但也显示了他灵活应变的一面。
最后的部分关注于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宋王结的去世、宣武监军的指控、以及李的叛乱均体现了当时政治的复杂性和朝廷内部的不稳定。皇帝的决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来自不同官员的意见和建议。
这段历史记录了唐朝晚期的一系列重要事件,涉及政治、军事、外交等多个方面,对于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