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幸无常,昵比群小,视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进见。二月,壬午,浙西观察使李德裕献《丹扆六箴》:一曰《宵衣》,以讽视朝稀晚;二曰《正服》,以讽服御乖异;三曰《罢献》,以讽征求玩好;四曰《纳诲》,以讽侮弃谠言;五曰《辨邪》,以讽信任群小;六曰《防微》,以讽轻出游幸。其《纳诲箴》略曰:“汉骜流湎,举白浮钟;魏睿侈汰,陵霄作宫。忠虽不忤,善亦不从。以规为瑱,是谓塞聪。”《防微箴》曰:“乱臣猖獗,非不遽数。玄服莫辨,触瑟始仆。柏谷微行,豺豕塞路。睹貌献餐,斯可戒惧!”上优诏答之。
上既复系崔发于狱,给事中李渤上言:“县令不应曳中人,中人不应殴御囚,其罪一也。然县令所犯在赦前,中人所犯在赦后。中人横暴,一至于此。若不早正刑书,臣恐四夷籓镇闻之,则慢易之心生矣。”谏议大夫张仲方上言,略曰:“鸿恩将布于天下而不行御前,霈泽遍被于昆虫而独遗崔发。”自馀谏官论奏甚众,上皆不听。戊子,李逢吉等从容言于上曰:“崔发辄曳中人,诚大不敬,然其母,故相韦贯之之姊也,年垂八十,自发下狱,积忧成疾。陛下方以孝理天下,此所宜矜念。”上乃愍然曰:“此谏官但言发冤,未尝言其不敬,亦不言有老母。如卿所言,朕何为不赦之!”即命中使释其罪,送归家,仍慰劳其母。母对中使杖发四十。
”`
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三 · 唐纪五十九 上
上游幸无常,昵比群小,视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进见。二月,壬午,浙西观察使李德裕献《丹扆六箴》:一曰《宵衣》,以讽视朝稀晚;二曰《正服》,以讽服御乖异;三曰《罢献》,以讽征求玩好;四曰《纳诲》,以讽侮弃谠言;五曰《辨邪》,以讽信任群小;六曰《防微》,以讽轻出游幸。其《纳诲箴》略曰:“汉骜流湎,举白浮钟;魏睿侈汰,陵霄作宫。忠虽不忤,善亦不从。以规为瑱,是谓塞聪。”《防微箴》曰:“乱臣猖獗,非不遽数。玄服莫辨,触瑟始仆。柏谷微行,豺豕塞路。睹貌献餐,斯可戒惧!”上优诏答之。
上既复系崔发于狱,给事中李渤上言:“县令不应曳中人,中人不应殴御囚,其罪一也。然县令所犯在赦前,中人所犯在赦后。中人横暴,一至于此。若不早正刑书,臣恐四夷藩镇闻之,则慢易之心生矣。”谏议大夫张仲方上言,略曰:“鸿恩将布于天下而不行御前,霈泽遍被于昆虫而独遗崔发。”“自馀谏官论奏甚众,上皆不听。”戊子,李逢吉等从容言于上曰:“崔发辄曳中人,诚大不敬,然其母,故相韦贯之之姊也,年垂八十,自发下狱,积忧成疾。陛下方以孝理天下,此所宜矜念。”上乃愍然曰:“此谏官但言发冤,未尝言其不敬,亦不言有老母。”如卿所言,朕何为不赦之!即命中使释其罪,送归家,仍慰劳其母。母对中使杖发四十。
译文:
皇帝的决策常常变动无常,亲近小人,每天上朝的次数大大减少,大臣很少能够见到皇帝。二月,壬午日(823年),浙西观察使李德裕呈献《丹扆六箴》。其中包括:《宵衣》、《正服》、《罢献》、《纳诲》、《辨邪》和《防微》。《纳诲箴》中说:“汉代皇帝沉迷酒色,使用浮钟饮酒;北魏皇帝奢侈荒淫,建造高台宫殿。虽然忠诚之士没有被冒犯,善良之言也没有被采纳。如果用规劝当作填石,就是堵塞了耳朵。”《防微箴》中说:“乱世官员猖狂肆虐,并非没有迹象。他们穿着黑色的丧服却无法辨认出来,触动了琴瑟就倒下。他们在柏谷秘密行走,豺狼野猪遍布道路。他们看到有人献食,就应该警惕恐惧。”皇帝对此给予褒奖的回答。
皇帝已经重新将崔发投入监狱,给事中李渤上书说:“县令不应该拽住宦官,宦官不应该殴打朝廷官员,这是相同的罪行。然而县令的罪行发生在赦免之前,宦官的罪行发生在赦免之后。宦官横行霸道,竟然到了如此地步。如果不尽早纠正他们的刑罚,我恐怕四方边境的藩镇听到此事后,就会认为陛下容易对待,从而产生轻慢的心。”谏议大夫张仲方上书说,大致说:“皇上即将颁布的恩泽要布施于天下却不在御前实行,普降的恩泽要遍及昆虫却没有遗漏崔发。”其余的许多谏官都进行了激烈的辩论,皇帝都不听从。戊子日(823年),李逢吉等人从容地对皇帝说:“崔发竟然拽住宦官,确实非常不敬,然而他的母亲是故相韦贯之的姐姐,年纪将近八十岁,自从崔发被投入监狱以来,她一直忧虑过度生病。陛下现在正在以孝道治理天下,这应该是应该怜悯并加以同情的对象。”皇帝于是感慨地说:“这些谏官只是说崔发有冤屈,从未说到他不敬,也不提他有老母亲。如你所说的那样,我为什么要不赦免他呢?”随即派遣宦官释放了崔发的所有罪名,并让他回到家中,并且慰问了他年迈的母亲。他的母亲对宦官杖打了崔发四十。
注释:
- 李德裕:唐穆宗时期的宰相。
- 李渤:给事中,主张严惩崔发。
- 崔发:被控拽击宦官的官员之一。
- 李逢吉:当时的宰相。
- 韦贯之:故相。
- 张仲方:谏议大夫,支持皇帝宽恕崔发。
- 李逢吉:当时的宰相。
- 崔发:被控拽击宦官的官员。
赏析:
该段落详细记录了唐代一位名叫崔发的官员因触犯宦官而被关押的事件。文中首先描述了皇帝的频繁更换行为以及其对朝政的影响,紧接着介绍了崔发的行为及其引发的社会反应。接着,文中展示了李德裕及谏官们如何为崔发辩护,指出了他的冤情和应受的待遇。此外,还涉及了皇帝与大臣之间的互动以及最后的解决方案。整体上,这段历史描绘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冲突,以及政治人物之间的斗争方式。通过这段描述,读者可以了解到唐代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复杂的人际关系。此外,文中的语言风格严谨而富有历史色彩,反映了唐代政治文化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