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陈留人武昭罢石州刺史,为袁王府长史,郁郁怨执政。李逢吉与李程不相悦,水部郎中李仍叔,程之族人,激怒之云,程欲与昭官,为逢吉所沮。昭因酒酣,对左金吾兵曹茅汇言欲刺逢吉,为人所告。九月,庚辰,诏三司鞫之。前河阳掌书记李仲言谓汇曰:’君言李程与昭谋则生,不然必死。”汇曰:“冤死甘心!诬人自全,汇不为也!”狱成。冬,十月,甲子,武昭杖死,李仍叔贬道州司马,李仲言流象州,茅汇流崖州。

上欲幸骊山温汤,左仆射李绛、谏议大夫张仲方等屡谏不听,拾遗张权舆伏紫宸殿下,叩头谏曰:“昔周幽王幸骊山,为犬戎所杀;秦始皇葬骊山,国亡;玄宗宫骊山而禄山乱;先帝幸骊山,而享年不长。”上曰:“骊山若此之凶邪?我宜一往以验彼言。”十一月,庚寅,幸温汤,即日还宫,谓左右曰:“彼叩头者之言,安足信哉!”

诗句释义及译文

  1. “资治通鉴 · 卷二百四十三 · 唐纪五十” - 这是《资治通鉴》的序言,表明这是记录唐朝历史的部分。
  • 注释: 《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史书,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共分为294卷,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1. “初,陈留人武昭罢石州刺史,为袁王府长史,郁郁怨执政。” - 描述了武昭的职位变化和他对朝廷不满的情绪。
  • 注释: 陈留,古地名,今河南省开封市一带;武昭,人名,可能是一个官员;石州刺史,古代一个地方官的名称;袁王府长史,指在袁王(可能指的是皇帝的儿子)府中的官职;郁郁,形容心情不舒畅;怨执政,对朝中权臣不满。
  1. “李逢吉与李程不相悦,水部郎中李仍叔,程之族人,激怒之云,程欲与昭官。” - 李逢吉和李程之间存在矛盾,而李仍叔是李程的族人,因此激怒了他。
  • 注释: 李逢吉,人名;水部郎中,官名,负责水利事务;李仍叔,人名,李程的同族兄弟;激怒之,引起某人的愤怒或不满;程欲与昭官,李程有意向武昭提供官职。
  1. “昭因酒酣,对左金吾兵曹茅汇言欲刺逢吉,为人所告。” - 武昭酒后向左金吾兵曹茅汇表达了他想要刺杀李逢吉的意愿,但最终被举报。
  • 注释: 酒酣,饮酒至畅快;左金吾,官名,掌管皇宫的警卫;兵曹,管理士兵和军事的官员;茅汇,人名;刺逢吉,暗杀李逢吉;为人告,被人发现。
  1. “九月,庚辰,诏三司鞫之。” - 在九月的一个具体日期(庚辰),皇帝下达诏令让三司部门审讯此案。
  • 注释: 三司,官名,指中央的司法部门;鞫之,审查此事。
  1. “前河阳掌书记李仲言谓汇曰:‘君言李程与昭谋则生,不然必死。” - 李仲言警告李汇不要参与阴谋,否则会有生命危险。
  • 注释: 前河阳掌书记,官职名称;李仲言,人名;谓汇曰,对李汇所说;君言李程与昭谋则生,不然必死,如果李程和武昭的计划成功则可免于一死,否则必死无疑。
  1. “汇曰:“冤死甘心!诬人自全,汇不为也!”狱成。冬,十月,甲子,武昭杖死,李仍叔贬道州司马,李仲言流象州,茅汇流崖州。” - 李汇坚决否认参与了阴谋,并表示宁愿被冤枉而死。最终,武昭被处以杖刑处死,李仍叔被贬为道州司马,李仲言被流放至边远地区,茅汇也被流放至崖州。
  • 注释: 冤死甘心,愿意被冤枉而死去;诬人自全,指故意陷害他人以求保全自己;狱成,案件审理完毕;冬,十月,甲子,具体的日期;武昭杖死,武昭被施以杖刑处死;李仍叔贬道州司马,李仍叔被贬为道州刺史;李仲言流象州,李仲言被流放至边疆地区;茅汇流崖州,茅汇被流放到崖州。

赏析

这段文字通过描绘武昭、李逢吉、李程、李仍叔等人的政治斗争以及武昭的悲惨结局,展现了唐代官场的复杂性和残酷性。通过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冲突。同时,也展示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批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