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阏逢困敦闰月,尽屠维大荒落,凡五年有奇。
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下会昌四年(甲子,公元八四四年)
闰月,壬戌,以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李绅同平章事,充淮南节度使。
李德裕奏:“镇州奏事官高迪密陈意见二事:其一,以为‘贼中好为偷兵术,潜抽诸处兵聚于一处,官军多就迫逐,以致失利;经一两月,又偷兵诣他处。官军须知此情,自非来攻城栅,慎勿与战。彼淹留不过三日,须散归旧屯,如此数四空归,自然丧气。官军密遣谍者诇其抽兵之处,乘虚袭之,无不捷矣。’其二,‘镇、魏屯兵虽多,终不能分贼势。何则?下营不离故处,每三两月一深入,烧掠而去。贼但固守城栅,城外百姓,贼亦不惜。宜令进营据其要害,以渐逼之。若止如今日,贼中殊不以为惧。’望诏诸将各使知之!”
资治通鉴 · 卷二百四十八 · 唐纪六十四
起阏逢困敦闰月,尽屠维大荒落,凡五年有奇。
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下会昌四年(甲子,公元八四四年)
闰月,壬戌,以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李绅同平章事,充淮南节度使。
李德裕奏:“镇州奏事官高迪密陈意见二事:其一,以为‘贼中好为偷兵术,潜抽诸处兵聚于一处,官军多就迫逐,以致失利;经一两月,又偷兵诣他处。官军须知此情,自非来攻城栅,慎勿与战。彼淹留不过三日,须散归旧屯,如此数四空归,自然丧气。官军密遣谍者诇其抽兵之处,乘虚袭之,无不捷矣。’其二,‘镇、魏屯兵虽多,终不能分贼势。何则?下营不离故处,每三两月一深入,烧掠而去。贼但固守城栅,城外百姓,贼亦不惜。宜令进营据其要害,以渐逼之。若止如今日,贼中殊不以为惧。’望诏诸将各使知之!”
【注释】
资治通鉴: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事件。
卷二百四十八:这是《资治通鉴》的卷次和页码。
唐纪六十四:这是《资治通鉴》中对唐代历史的记录,其中“唐纪”是按照年号来编排的,“六十四”则是这一部分所涵盖的年份范围。
阏逢困敦闰月:这是古代历法中的月份名称,表示正月后的第二个月。
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中书侍郎是朝廷中的官员职务,同平章事则是高级官职,相当于宰相。
李绅:唐朝时期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
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指唐朝武宗时期的皇帝。
会昌四年:这是唐朝的一个特定年份。
闰月:古代历法中的一种月份,表示二月之后的一个月。
壬戌:这是农历日期,表示这一天的具体时间。
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李绅:这是李绅在唐朝担任的重要职务。同平章事是高级官职,相当于宰相。
淮南节度使:古代地方官职之一,负责管理一个地区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李德裕:唐朝时期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
镇州:这是唐朝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境内。
高迪:这是李德裕手下的一位将领,他在军事上有很高的才能。偷兵术:这是一种战术,指的是军队偷偷调动兵力,以迷惑敌人,然后突然发动攻击。
官军:这里是指唐朝的军队。
攻城栅:攻打城池和栅栏,是一种军事行动。
密遣谍者诇其抽兵之处:秘密派遣间谍去探查敌军抽调兵力的地方。
乘虚袭之:利用敌人的虚弱或疏忽之处进行袭击。
殊不以为惧:显然并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今日:指今天的情况。
密奏:秘密上奏。
【译文】
资治通鉴 · 卷二百四十八 · 唐纪六十四
起阏逢困敦闰月,尽屠维大荒落,凡五年有奇。
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下会昌四年(甲子,公元八四四年)
闰月,壬戌,以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李绅同平章事,充淮南节度使。
李德裕奏:“镇州奏事官高迪密陈意见二事:其一,以为‘贼中好为偷兵术,潜抽诸处兵聚于一处,官军多就迫逐,以致失利;经一两月,又偷兵诣他处。官军须知此情,自非来攻城栅,慎勿与战。彼淹留不过三日,须散归旧屯,如此数四空归,自然丧气。官军密遣谍者诇其抽兵之处,乘虚袭之,无不捷矣。’其二,‘镇、魏屯兵虽多,终不能分贼势。何则?下营不离故处,每三两月一深入,烧掠而去。贼但固守城栅,城外百姓,贼亦不惜。宜令进营据其要害,以渐逼之。若止如今日,贼中殊不以为惧。’望诏诸将各使知之!”
【赏析】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它记录了李德裕在会昌四年向皇帝提出的建议。当时,唐朝在与叛贼作战的过程中遭遇困难,李德裕提出了两条建议:首先,他认为敌贼擅长偷袭战术,因此建议唐朝军队不要轻易进攻他们,应该保持警惕;其次,他认为虽然叛贼在镇州的兵力众多,但并不能威胁到大唐的安全,因为镇州的军营经常更换位置,而叛贼也舍不得他们的百姓。因此建议唐王朝应该加强防守工作,逐步逼近叛贼的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