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下会昌五年(乙丑,公元八四五年)
春,正月,己酉朔,群臣上尊号曰仁圣文武章天成功神德明道大孝皇帝,尊号始无“道”字,中旨令加之。庚戌,上谒太庙。辛亥,祀昊天上帝,赦天下。筑望仙台于南郊。
庚申,义安太后王氏崩。
以秘书监卢弘宣为义武节度使。弘宣性宽厚而难犯,为政简易,其下便之。河北之法,军中偶语者斩。弘宣至,除其法。诏赐粟三十万斛,在飞狐西,计运致之费逾于粟价,弘宣遣吏守之。会春旱,弘宣命军民随意自往取之,粟皆入境,约秋稔偿之。时成德、魏博皆饥,独易定之境无害。
淮南节度使李绅按江都令吴湘盗用程粮钱,强聚所部百姓颜悦女,估其资装为赃,罪当死。湘,武陵之兄子也,李德裕素恶武陵,议者多言其冤,谏官请覆按,诏遣监察御史崔元藻、李稠覆之。还言:“湘盗程粮钱有实。颜悦本衢州人,尝为青州牙推,妻亦士族,与前狱异。”德裕以为无与夺,二月,贬元藻端州司户,稠汀州司户。不复更推,亦不付法司详断,即如绅奏,处湘死。谏议大夫柳仲郢、敬晦皆上疏争之,不纳。稠,晋江人;晦,昕之弟也。
诗句:资治通鉴 · 卷二百四十八 · 唐纪六十四
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下会昌五年(乙丑,公元八四五年)
春,正月,己酉朔,群臣上尊号曰仁圣文武章天成功神德明道大孝皇帝,尊号始无“道”字,中旨令加之。庚戌,上谒太庙。辛亥,祀昊天上帝,赦天下。筑望仙台于南郊。
译文:在会昌五年春季,也就是农历正月初一,群臣向皇帝敬献了尊号为“仁圣文武章天成功神德明道大孝皇帝”。这个尊号之前没有“道”字,后来皇帝的中旨命令加上了“道”字。在这一天,皇帝亲自祭祀了太庙。然后,皇帝在辛亥日举行了祭祀昊天的仪式,并宣布全国赦免罪犯的命令。同时,皇帝还下令在南郊建造了一个名为“望仙台”的建筑。
关键词:会昌五年、正月、群臣、尊号、太庙、祭祀、昊天上帝、赦免罪犯、望仙台。
赏析:这首诗是关于唐代武宗时期的一个历史事件,描述了皇帝在会昌五年春季的一天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诗中提到了多个关键词,如“会昌五年”、“二月”、“群臣”、“尊号”、“太庙”、“祭祀”、“昊天上帝”、“赦免罪犯”、“望仙台”,这些词汇和事件都与当时的政治、宗教和文化等方面有关。通过对这些词汇和事件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八·唐纪六十四
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下会昌五年(乙丑,公元八四五年)
春,正月,己酉朔,群臣上尊号曰仁圣文武章天成功神德明道大孝皇帝。
【译文】:在这一年春天,朝廷大臣们给皇上上了尊号,尊称为“仁圣文武章天成功神德明道大孝皇帝”。
【赏析】:这一事件反映了唐朝皇帝的尊号体系,其中包含了对皇帝德行和功绩的赞美。同时,这一事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政治的复杂性,以及不同利益集团的博弈。
庚戌,上谒太庙。辛亥,祀昊天上帝,赦天下。筑望仙台于南郊。
【译文】:这一天,皇帝亲自祭祀了太庙。然后,他在南郊举行了祭祀天地的仪式,并宣布全国大赦。
【赏析】:这些活动表明了皇帝的权力和责任,同时也是对国家进行宗教和文化认同的重要表现。而望仙台的建设则是对神仙信仰的一种体现。
【注释】:
- 乙丑,公元845年:是会昌五年的干支纪年。
- 仁圣文武章天成功神德明道大孝皇帝:这是大臣们给皇帝上的尊号,体现了对皇帝品德和功绩的高度赞扬。
- 己酉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 群臣上尊号:指朝臣们在这一天向皇帝上奏请求加封尊号。
- 仁圣文武章天成功神德明道大孝皇帝:这是皇帝的正式尊号,其中“仁圣”表示皇帝具有仁慈和英明的特质;“文武”则表示其具备文治武功的能力;“章天成功”意味着皇帝的功德显赫,如日中天;“神德明道”则强调了皇帝的神圣道德和明智治理;“大孝皇帝”则直接表达了对皇帝孝顺的赞美。
- 庚戌,上谒太庙:指皇帝亲自前往太庙进行祭祀。
- 辛亥,祀昊天上帝:在南郊举行祭祀天地的活动,这是一种重要的宗教仪式,用于表达对天地和祖先的敬仰之情。
- 南郊: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场所,位于都城以南的郊外。
- 筑望仙台于南郊:这是为了祈求神灵保佑而建的台子,象征着皇帝对神仙信仰的态度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