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论恐热残虐,所部多叛。拓跋怀光使人说诱之,其众或散归部落,或降于怀光。恐热势孤,乃扬言于众曰:“吾今入朝于唐,借兵五十万来诛不服者,然后以渭州为国城,请唐册我为赞普,谁敢不从!”五月,恐热入朝,上遣左丞李景让就礼宾院问所欲。恐热气色骄倨,语言荒诞,求为河渭节度使。上不许,召对三殿,如常日胡客,劳赐遣还。恐热怏怏而去,复归落门川,聚其旧众,欲为边患。会久雨,乏食,众稍散,才有三百馀人,奔于廓州。
六月,立皇子润为鄂王。
进士孙樵上言:“百姓男耕女织,不自温饱,而群僧安坐华屋,美衣精馔,率以十户不能养一僧。武宗愤其然,发十七万僧,是天下一百七十万户始得苏息也。陛下即位以来,修复废寺,天下斧斤之声至今不绝,度僧几复其旧矣。陛下纵不能如武宗除积弊,奈何兴之于已废乎!日者陛下欲修国东门,谏官上言,遽为罢役。今所复之寺,岂若东门之急乎?所役之功,岂右东门之劳乎?愿早降明诏,僧未复者勿复,寺未修者勿修,庶几百姓犹得以息肩也。”秋,七月,中书门下奏:“陛下崇奉释氏,群下莫不奔走,恐财力有所不逮,因之生事扰人,望委所在长吏量加撙节。所度僧亦委选择有行业者,若容凶粗之人,则更非敬道也。乡村佛舍,请罢兵日修。”从之。
“吐蕃论恐热残虐,所部多叛。”:这段描述了吐蕃国内部的动荡不安和分裂情况。“论恐热”是吐蕃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行为导致了国内许多地方的叛乱。
译文:“吐蕃国内部出现了严重的混乱和不安。论恐热的行为导致许多地方出现反叛的情况。”
关键词:吐蕃(古代藏族建立的国家)、论恐热(吐蕃国的统治者之一)、反叛(指反对中央权威的行动)、混乱(形容社会秩序不稳定)。
赏析:吐蕃作为唐朝时期的一个邻国,其国内的政治状况直接影响到与唐朝的关系。论恐热的暴政使得国内矛盾激化,最终导致了大规模的反叛。这种政治动荡对于整个国家的稳定和发展都是不利的。
“拓跋怀光使人说诱之,其众或散归部落,或降于怀光。”:这里描绘了拓跋怀光通过说服和诱导的方式试图安抚叛乱的吐蕃人。
译文:“拓跋怀光派遣使者去劝诱他们,有些人选择返回各自的部落,有些人则投降了拓跋怀光。”
关键词:拓跋怀光、劝说诱降、散归部落、降于怀光。
赏析:这一事件表明拓跋怀光在处理吐蕃问题方面采取了灵活的策略,既没有简单地武力征服,也没有放弃和平解决的机会。这种做法体现了他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的智慧和策略。
“恐热势孤,乃扬言于众曰:‘吾今入朝于唐,借兵五十万来诛不服者,然后以渭州为国城,请唐册我为赞普,谁敢不从!’五月,恐热入朝,上遣左丞李景让就礼宾院问所欲。恐热气色骄倨,语言荒诞,求为河渭节度使。上不许,召对三殿,如常日胡客,劳赐遣还。恐热怏怏而去,复归落门川,聚其旧众,欲为边患。”:这一段详细描述了恐热的请求和朝廷的反应。
译文:“论恐热认为自己势力孤单,于是在众人面前宣扬自己要向唐朝进贡并借用五十万兵力以消灭那些不顺服的人。随后,他还提出要以渭州为国都,请求唐朝册封他为赞普。然而,皇帝拒绝了他的请求,并在三殿召集了他对答。他的态度傲慢无礼,言语虚妄。最后被打发回去,又回到了落门川聚集了他的旧部,准备成为边境的威胁。”
关键词:恐热(吐蕃国的重要人物),入朝于唐(向唐朝进贡并借用兵力),国城(指以某个地区为中心设立的政权所在地),赞普(藏语中的最高领袖),劳赐(皇帝赐予臣民的财物)。
赏析:此段描绘了论恐热企图利用唐朝的力量来增强自己的势力,但最终遭到拒绝,并被赶出国境,未能实现其目标。这反映出唐朝在处理周边关系时的审慎态度,以及对国家主权的尊重。同时,也展示了恐热个人的野心及其失败的结局。
“六月,立皇子润为鄂王。”:这句话提到了一个新的王室成员——鄂王。
译文:“六月,唐太宗决定立其子李润为鄂王。”
关键词:鄂王(指李润)、立皇子、李润。
赏析:这是对唐太宗个人家庭的一个记录,反映了皇室成员的成长和变化。鄂王的命名可能与他的父亲或家族有关,也可能是为了纪念某些特定的历史事件或意义。
“进士孙樵上言:“百姓男耕女织,不自温饱,而群僧安坐华屋,美衣精馔,率以十户不能养一僧。”武宗愤其然,发十七万僧,是天下一百七十万户始得苏息也。陛下即位以来,修复废寺,天下斧斤之声至今不绝,度僧几复其旧矣。陛下纵不能如武宗除积弊,奈何兴之于已废乎!日者陛下欲修国东门,谏官上言,遽为罢役。今所复之寺,岂若东门之急乎?所役之功,岂右东门之劳乎?愿早降明诏,僧未复者勿复,寺未修者勿修,庶几百姓犹得以息肩也。”秋,七月,中书门下奏:“陛下崇奉释氏,群下莫不奔走,恐财力有所不逮,因之生事扰人,望委所在长吏量加撙节。所度僧亦委选择有行业者,若容凶粗之人,则更非敬道也。乡村佛舍,请罢兵日修。”从之。”:这部分讲述了官员们提出的建议和措施以及皇帝对此的回应。
译文:进士孙樵上书说:“老百姓辛勤劳动,男耕女织却生活贫困,而一群和尚却在华丽的房子里享受美食和精美的衣物,平均每个家庭供养不了一个和尚。因此,武宗非常愤怒,他发放了十七万僧人,这是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一,才让人民稍微安定下来。陛下登基以来,修复了许多废弃的寺庙,如今斧头的声音仍在耳边回响,度僧的数量几乎回到了原来的水平。陛下虽然不能像武宗那样清除这些弊端,为什么还要在已经废弃的寺庙上继续投入力量呢?陛下想要修国东门的时候,谏官上书说立即停工,现在修复的寺庙难道不如东门重要吗?修复寺庙所付出的努力难道比修建东门更重要吗?希望能尽快下诏命令,未恢复的寺庙不要再恢复,未修好的寺庙不要修了,这样百姓仍然可以安心休息。”秋季7月,中书门下上奏:“陛下尊崇佛教,群臣无不奔走相告,担心财力有所不足,从而生出一些麻烦扰乱人心。希望有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节俭。所度的僧人也要挑选品行端正的,如果容纳一些行为粗野的人,那就不是恭敬佛法的表现了。在乡村的佛寺里,请求在战争结束后不再修复。”皇帝同意了。
“资治通鉴 · 卷二百四十九 · 唐纪六十五”的诗句为:“吐蕃论恐热残虐,所部多叛。拓跋怀光使人说诱之,其众或散归部落,或降于怀光。恐热势孤,乃扬言于众曰:‘吾今入朝于唐,借兵五十万来诛不服者,然后以渭州为国城,请唐册我为赞普,谁敢不从!’五月,恐热入朝,上遣左丞李景让就礼宾院问所欲。恐热气色骄倨,语言荒诞,求为河渭节度使。上不许,召对三殿,如常日胡客,劳赐遣还。恐热怏怏而去,复归落门川,聚其旧众,欲为边患。会久雨,乏食,众稍散,才有三百馀人,奔于廓州。”
该诗的译文是:吐蕃的论恐热残暴肆虐,所属部队多人反叛。拓跋怀光派人游说引诱他们,有的逃回部落,有的投降了怀光。论恐热势孤力单,于是在大庭广众之下扬言:“我现在去唐朝进贡,向唐朝借五十万兵力来诛杀不服从的人,然后再把渭州作为我们的国都,请求唐朝册封我为赞普,谁敢不听从!”五月,论恐热进入唐朝朝廷,皇帝派左丞李景让到礼宾院询问他的愿望。论恐热气焰嚣张傲慢,言语荒谬无理,请求任命他担任河渭节度使。皇帝没有批准,召集他到三殿接受审讯,就像对待平常的胡人一样,给他赏赐和食物后送他回去。论恐热很不满地离去,又回到落门川聚集他的旧部众,打算作乱边疆。恰逢连日大雨,百姓们粮食匮乏,部众开始离散,只有三百多人逃亡到廓州。
{关键词} 吐蕃;论恐热;叛乱;拓跋怀光;朝贡;河渭节度使;突厥;吐蕃战争;唐;吐蕃政策;外交;军事策略
赏析:
本诗主要描述了吐蕃论恐热在唐朝的强硬行为以及唐政府对此的应对措施。诗中的论恐热是吐蕃的一个暴君形象,他对唐朝的侵略行径充满了贪婪与野心。他的行为引起了唐朝政府的警觉,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反击。这些内容不仅展示了唐朝政府在处理外族侵扰时的智慧和决心,也反映了当时国家间复杂的政治关系和外交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