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九月,丙戌,以右散骑常侍高少逸为陕虢观察使。有敕使过硖石,怒饼黑,鞭驿吏见血。少逸封其饼以进。敕使还,上责之曰:“深山中如此食岂易得!”谪配恭陵。
立皇子洽为怀王,汭为昭王,汶为康王。
上猎于苑北,遇樵夫,问其县,曰:“泾阳人也。”“令为谁?”曰:“李行言。”“为政何如?”曰:“性执。有强盗数人,军家索之,竟不与,尽杀之。”上归,帖其名于寝殿之柱。冬,十月,行言除海州刺史,入谢。上赐之金紫,问曰:“卿知所以衣紫乎?”对曰:“不知。”上命取殿柱之贴示之。
上以甘露之变,惟李训、郑注当死,自馀王涯、贾餗等无罪,诏皆雪其冤。
上召翰林学士韦澳,托以论诗,屏左右与之语曰:“近日外间谓内侍权势何如?”对曰:“陛下威断,非前朝之比。”上闭目摇首曰:“全未,全未!尚畏之在。卿谓策将安在!”对曰:“若与外廷议之,恐有太和之变,不若就其中择有才识者与之谋。”上曰:“此乃末策。朕已试之矣,自衣黄、衣绿至衣绯,皆感恩,才衣紫则相与为一矣!”上又尝与令狐綯谋尽诛宦官,恐滥及无辜,密奏曰:“但有罪勿舍,有阙勿补,自然渐耗,至于尽矣。”宦者窃见其奏,由是益与朝士相恶,南北司如水火矣。
《资治通鉴》中的唐代政治:宦官与权力的较量
《资治通鉴》是唐代一部极为重要的历史文献,记载了从唐高祖武德元年到唐末的历史变迁。通过这部书,可以了解到唐朝中后期宦官专权的问题,以及他们如何影响当时的朝廷和国家的命运。
《资治通鉴》详细记录了唐代宦官专权的局面。唐宣宗时期,李德裕等五位大臣因直言不讳而得罪了宦官,尽管皇帝赦免了他们,但他们被宦官陷害致死。此外,《资治通鉴》还描述了其他几起宦官操纵朝政的事件,如甘露之变后的宰相诛杀案,宦官利用职权打压异己,使朝政陷入混乱。
在探讨唐代宦官专权的背景时,不得不提的是唐代宦官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资治通鉴》记载,唐玄宗时期,高力士成为了第一个实际掌控内廷权力的宦官,他的权势甚至超过了宰相,这标志着唐朝宦官制度走向了巅峰。宦官不仅参与朝政,还掌握神策军,使得他们能够直接干预皇帝的生活和决策,甚至凌驾于宰相之上。这种情形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极为罕见,宦官的势力逐渐壮大,成为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除了宦官对朝政的影响,《资治通鉴》也提到了一些宦官与文官之间的权力斗争。例如文宗时期的李训与郑注企图铲除宦官势力,但由于宦官的密谋和勾结,他们的失败进一步证明了宦官的反扑能力及其对文官的威胁。这些事件表明,无论是宦官还是文官,都无法完全掌控国家的命运,而是处于一种相互制约和博弈的状态。
《资治通鉴》通过对唐代宦官专权现象的深入剖析,揭示了这一历史现象背后的社会、政治原因。宦官之所以能够如此跋扈,与当时唐朝的社会结构、皇帝的个人因素以及宦官自身的地位都有密切关系。同时,它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权力斗争方式,以及对皇权的深刻理解。
通过对《资治通鉴》中唐代宦官专权问题的探讨,我们不难发现,任何时代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都有其复杂性和多面性。了解历史的这一侧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现代社会的权力运作机制,从而在未来的政治生活中做出更为明智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