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五月,乙未,裴坦薨。以刘瞻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初,瞻南迁,刘鄴附于韦、路,共短之。及瞻还为相,鄴内惧。秋,八月,丁巳朔,鄴延瞻,置酒于盐铁院。瞻归而遇疾,辛未,薨。时人皆以为鄴鸩之也。
以兵部侍郎、判度支崔彦昭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彦昭,群之从子也。兵部侍郎王凝,正雅之从孙也,其母,彦昭之从母。凝、彦昭同举进士,凝先及第,尝衩衣见彦昭,且戏之曰:“君不若举明经。”彦昭怒,遂为深仇。及彦昭为相,其母谓侍婢曰:“为我多作袜履,王侍郎母子必将窜逐,吾当与妹偕行。”彦昭拜且泣,谢曰:“必不敢。”凝由是获免。
冬,十月,以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刘鄴同平章事,充淮南节度使。以吏部侍郎郑畋为兵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户部侍郎卢携守本官,并同平章事。

《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二·唐纪六十八》是唐代司马光编纂的一部重要史书,其中记载了唐代懿宗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的历史事件。该年,懿宗皇帝李漼去世,享年五十五岁,在位十四年;其子李讣告继位为昭圣恭惠孝皇帝。

这一年中,唐朝的政治局势和对外关系都发生了显著变化。首先是宰相裴坦的去世,他的职位由刘瞻接任。裴坦的去世让当时的政坛震动,而刘瞻的上任则是唐朝政治局势的一个转折点。

刘瞻在朝中的地位受到了考验。当时,刘瞻的南迁经历使得他与前任官员的关系变得复杂。特别是与之前因反对裴坦而被排挤的刘邺之间的关系。这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不仅影响了刘瞻的执政风格,也对他的政治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二·唐纪六十八》还提到了其他一些政治事件和人物。例如,裴坦的女儿嫁给了刘瞻的儿子,但裴坦对女儿的嫁妆非常讲究豪华,而刘瞻则注重节俭,这种差异导致了两人之间的紧张关系。这些细节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和家族观念的差异以及个人品味上的冲突。

《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二·唐纪六十八》还记录了唐朝与周边民族的关系。例如,西川地区的民夫在听闻蛮寇即将来临的消息后,纷纷逃往成都避难。尽管当地条件艰苦,缺乏资源,但他们还是积极备战,招募骁勇之士,加强防御措施。这一事件不仅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也反映出唐朝统治者在面对外患时的应对策略。

《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二·唐纪六十八》通过记载这一年的众多历史事件,展现了唐朝晚期的社会状况和政治变迁。这些事件不仅关系到当时的国家命运,也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和研究那个时代的宝贵资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