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遘因邠宁奏事判官李松年至凤翔,遣召硃玫亟迎车驾,癸巳,玫引步骑五千至凤翔。孔纬诣宰相,欲宣诏召之,萧遘、裴澈以令孜在上侧,不欲往,辞疾不见。纬令台吏趣百官诣行在,皆辞以无袍笏,纬召三院御史,泣谓:“布衣亲旧有急,犹当赴之。岂有天子蒙尘,为人臣子,累召而不往者!”御史请办装数日而行,纬拂衣起曰:“吾妻病垂死且不顾,诸君善自为谋,请从此辞!”乃诣李昌符,请骑卫送至行在,昌符义之,赠装钱,遣骑送之。
瑄宁、凤翔兵追逼乘舆,败神策指挥使杨晟于潘氏,钲鼓之声闻于行宫。田令孜奉上发宝鸡,留禁军守石鼻为后拒。置感义军于兴、凤二州,以杨晟为节度使,守散关。
时军民杂糅,锋镝纵横,以神策军使王建、晋晖为清道斩斫使,建以长剑五百前驱奋击,乘舆乃得前。上以传国宝授建使负之以从,登大散岭。李昌符焚阁道丈馀,将摧折,王建扶掖上自烟焰中跃过。夜,宿板下,上枕建膝而寝,既觉,始进食,解御袍赐建曰:“以其有泪痕故也。”车驾才入散关,硃玫已围宝鸡。石鼻军溃,玫长驱攻散关,不克。嗣襄王煴,肃宗之玄孙也,有疾,从上不及,留遵涂驿,为玫所得,与俱还凤翔。
资治通鉴·唐纪七十二
朱玫入长安,李昌符殉难
公元884年,在动荡不安的唐朝末年,一位名叫萧遘的藩镇奏事判官从凤翔来到了京城长安。他的任务是召集朱玫,以尽快迎接皇帝的车驾回到宫中。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终于在癸巳日(具体日期不详)成功带领五千名步骑兵抵达了凤翔城。这一行动标志着唐僖宗和四年(甲辰,公元884年)的一段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
宦官孔纬也试图通过宰相裴澈来召唤朱玫,但遭到了拒绝。原因之一是令孜当时身居高位,使得孔纬等人感到畏惧,不敢前往。这种情形反映了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对权力的争夺。尽管孔纬未能成功,但他的努力显示了当时的社会氛围和政治格局的复杂性。
当朱玫率领的军队到达时,情况变得更加紧张。朱玫不仅迅速占领了宝鸡,还计划进攻散关。这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展示了当时藩镇割据的局面及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冲突。然而,最终朱玫未能攻克散关,而嗣襄王煴也被朱玫俘虏并带回凤翔。
这些事件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也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历史记忆。从《资治通鉴》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无论是朱玫还是李昌符的行动,都揭示了唐朝末期政治动荡、军事冲突频发的社会现实。此外,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回顾,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分析这一段历史时,我们不仅看到了个人英勇的行为,也见证了国家和民族面临的严峻挑战。每一个选择都可能成为改变历史进程的关键。因此,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了解过去,不仅是为了纪念过去,更是为了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为将来的发展指明方向。
《资治通鉴·唐纪七十二》中的这一章节,不仅是对一个历史事件的描述,更是对整个唐代社会结构和国家命运的深刻反映。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唐朝晚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变迁,以及它们对后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