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申,王建攻东川,别将王宗弼为东川兵所擒,顾彦晖畜以为子,戊戌,通州刺史李彦昭将所部兵二千降于建。
李克用遣掌书记李袭吉入谢恩,密言于上曰:“比年以来,关辅不宁,乘此胜势,遂取凤翔,一劳永逸,时不可失。臣屯军渭北,专俟进止。”上谋于贵近,或曰:“茂贞复灭,则沙陀大盛,朝廷危矣!”上乃赐克用诏,褒其忠款,而言:“不臣之状,行瑜为甚。自朕出幸以来,茂贞、韩建自知其罪,不忘国恩,职贡相继,且当休兵息民。”克用奉诏而止。既而私于诏使曰:“观朝廷之意,似疑克用有异心也。然不去茂贞,关中无安宁之日。”又诏免克用入朝,将佐或言:“今密迩阙庭,岂可不入见天子,!”克用犹豫未决,盖寓言于克用曰:“向者王行瑜辈纵兵狂悖,致銮舆播越,百姓奔散。今天子还未安席,人心尚危,大王若引兵渡渭,窃恐复惊骇都邑。人臣尽忠,在于勤王,不在入觐,愿熟图之!”克用笑曰:“盖寓尚不欲吾入朝,况天下之人乎!”乃表称:“臣总帅大军,不敢径入朝觐,且惧部落士卒侵扰渭北居人。”辛亥,引兵东归。表至京师,上下始安。诏赐河东士卒钱三十万缗。克用既去,李茂贞骄横如故,河西州县多为茂贞所据,以其将胡敬璋为河西节度使。
诗句:资治通鉴 · 卷二百六十 · 唐纪七十六
译文:丙申日,王建进攻东川,他的部下将领王宗弼被东川的军队所俘获,顾彦晖收他为养子。戊戌日,通州刺史李彦昭率领他所辖的两千士兵向王建投降。李克用派遣掌书记李袭吉入朝谢恩,秘密告诉昭宗说:“近年来关辅不宁,趁此胜势,于是夺取了凤翔,一举两得,时机不可错过。我驻扎在渭北,专门等待朝廷的命令。”昭宗与亲近大臣商议,有人主张说:“茂贞再次灭亡,那么沙陀将会非常强大,朝廷将十分危险。”昭宗于是赐给李克用诏书,褒奖他忠于朝廷,同时说道:“你不臣之心,比行瑜还要严重。自从朕离开京都以来,茂贞、韩建知道他们的错误,不忘国家的恩情,进贡接连不断,而且应当停战息民。”李克用奉诏而止。后来他对来使私下说道:“我观察朝廷的意思,好像怀疑我李克用有异心呢。但是不去消灭茂贞,关中就没有安宁之日。”又诏令免去李克用的入朝之礼,其部将或言道:“今天靠近朝廷的宫殿,难道我们不可以入见天子吗?”李克用犹豫未决,或许寓言于他道:“过去王行瑜等纵兵狂悖,导致銮舆流离失所,百姓奔走逃散,当今皇帝还没有安定下来,人心还非常危急,大王如果领兵渡过渭水,恐怕又会惊吓和惊动都城百姓。臣子的尽忠,在于勤王,不在于入朝觐见,希望大王仔细考虑此事!”李克用笑道:“或许他不愿我入朝,更何况天下之人呢!”于是上表称:“我统率大军,不敢直接入朝觐见,而且担心部落士卒侵扰渭北居住的百姓。”辛亥日,带领军队东归。表到京师,上下方才安顿下来。诏令赏赐河东士卒钱三十万缗。李克用既去,李茂贞骄横如故,河西州县多为茂贞所据,以其将胡敬璋为河西节度使。
赏析:
本诗出自唐代《资治通鉴》的记录,通过描述王建攻东川及后续的一系列事件,揭示了唐朝晚期政治动乱的局面。诗中描绘了李克用如何利用自己的军事力量平定叛乱,并最终成功收复失地的过程。
首段描述了王建进攻东川的情况及其后果,展现了战争带来的动荡不安局面。接下来的内容详细叙述了李克用如何通过巧妙的策略和坚定的忠诚来稳定局势。其中提到李克用不仅成功击退敌人,更赢得了昭宗的赞赏与信任。最后一段则展示了李克用与朝廷之间的互动和决策过程,以及他如何通过策略和智慧保持自身的地位和权力。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绘,展现了人物的智慧、勇气和忠诚,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和思考。它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现实的一种反思和启示,激励人们面对困难时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