硃全忠在定州行营,闻乱,丁未,南还。十二月,戊辰,至大梁。季述遣养子希度诣全忠,许以唐社稷输之;又遣供奉官李奉本以太上皇诰示全忠。全忠犹豫未决,会僚佐议之,或曰:“朝廷大事,非籓镇所宜预知。”天平节度副使李振独曰:“王室有难,此霸者之资也。今公为唐桓、文,安危所属。季述一宦竖耳,乃敢囚废天子,公不能讨,何以复令诸侯!且幼主位定,则天下之权尽归宦官矣,是以太阿之柄授人也。”全忠大悟,即囚希度、奉本,遣振如京师诇事。即还,又遣亲吏蒋玄晖如京师,与崔胤谋之;又召程岩赴大梁。
清海节度使薛王知柔薨。
是岁,加杨行密兼侍中。
睦州刺史陈晟卒,弟询自称刺史。
太子即位累旬,籓镇笺表多不至。王仲先性苛察,素知左、右军多积弊,及为中尉,钩校军中钱谷,得隐没为奸者,痛捶之,急征所负,将士颇不安。有盐州雄毅军使孙德昭为左神策指挥使,自刘季述等废立,常愤惋不平。崔胤闻之,遣判官石戬与之游。德昭每酒酣必泣,戬知其诚,乃密以胤意说之曰:“自上皇幽闭,中外大臣至于行间士卒,孰不切齿!今反者独季述、仲先耳,公诚能诛此二人,迎上皇复位,则富贵穷一时,忠义流千古;苟狐疑不决,则功落他人之手矣!”德昭谢曰:“德昭小校,国家大事,安敢专之!苟相公有命,不敢爱死!”戬以白胤。胤割衣带,手书以授之。德昭复结右军清远都将董彦弼、周承诲,谋以除夜伏兵安福门外以俟之。

朱全忠在定州行营,闻乱,丁未,南还。十二月,戊辰,至大梁。季述遣养子希度诣全忠,许以唐社稷输之;又遣供奉官李奉本以太上皇诰示全忠。全忠犹豫未决,会僚佐议之,或曰:“朝廷大事,非藩镇所宜预知。”天平节度副使李振独曰:“王室有难,此霸者之资也。今公为唐桓、文,安危所属。季述一宦竖耳,乃敢囚废天子,公不能讨,何以复令诸侯!且幼主位定,则天下之权尽归宦官矣,是以太阿之柄授人也。”全忠大悟,即囚希度、奉本,遣振如京师诇事。

清海节度使薛王知柔薨。是岁,加杨行密兼侍中。睦州刺史陈晟卒,弟询自称刺史。太子即位累旬,籓镇笺表多不至。王仲先性苛察,素知左、右军多积弊,及为中尉,钩校军中钱谷,得隐没为奸者,痛捶之,急征所负,将士颇不安。有盐州雄毅军使孙德昭为左神策指挥使,自刘季述等废立,常愤惋不平。崔胤闻之,遣判官石戬与之游。德昭每酒酣必泣,戬知其诚,乃密以胤意说之曰:“自上皇幽闭,中外大臣至于行间士卒,孰不切齿!今反者独季述、仲先耳,公诚能诛此二人,迎上皇复位,则富贵穷一时,忠义流千古;苟狐疑不决,则功落他人之手矣!”德昭谢曰:“德昭小校,国家大事,安敢专之!苟相公有命,不敢爱死!”戬以白胤。胤割衣带,手书以授之。德昭复结右军清远都将董彦弼、周承诲,谋以除夜伏兵安福门外以俟之。

这段文字记录了朱全忠在唐朝末年的一段历史事件。朱全忠是唐朝末年的藩镇之一,他得知长安发生变乱后,决定返回长安处理朝政。在返回的路上,他接到了季述派来的使者刘希度和供奉官李奉本,他们带来了太上皇的诰命,要求朱全忠交出大唐社稷。面对这一情况,朱全忠感到犹豫不决。他的僚属们讨论后认为,朝廷的大事应该由藩镇来处理不合适。然而,天平节度副使李振却认为这是一个机会,他主张利用这个机会除掉季述等人,恢复皇帝的权力。最终,朱全忠听从了他的意见,囚禁了刘希度和李奉本,并派遣李振前往长安探查情况。

在这段文字中,朱全忠是一个具有雄心壮志的人物。他在得知长安发生变乱后,立即决定回京处理朝政。在返回的路上,他收到了季述派来的使者刘希度和供奉官李奉本,他们提出了一个看似合理的请求——交出大唐社稷。然而,这个请求背后隐藏着危机。朝廷的大事不应该由藩镇来处理,这是朱全忠和他的僚属们讨论后得出的结论。在这个关键时刻,只有天平节度副使李振站了出来,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利用这个机会除掉季述等人,恢复皇帝的权力。朱全忠听从了他的建议,成功囚禁了刘希度和李奉本,并派遣李振前往长安探查情况。

在这个故事中,朱全忠展现出了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果断和勇敢。他敢于面对困难,敢于采取行动。他知道,只有通过这样的行动才能恢复皇帝的权力,才能维护自己的地位。这也体现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下,人们对于权力的追求和斗争。

这段文字通过对朱全忠在唐朝末年的一系列事件的叙述,展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和果断行动,以及在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同时也反映了唐朝末年的社会动荡和人民的苦难生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