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茂贞辞还镇。崔胤以宦官典兵,终为肘腋之患,欲以外兵制之,讽茂贞留兵三千于京师,充宿卫,以茂贞假子继筠将之。左谏议大夫万年韩偓以为不可,胤曰:“兵自不肯去,非留之也。”偓曰:“始者何为召之邪?”胤无以应。偓曰:“留此兵则家国两危,不留则家国两安。”胤不从。
硃全忠既服河北,欲先取河中以制河东。己亥,召诸将谓曰:“王珂驽材,恃太原自骄汰。吾今断长蛇之腰,诸君为我以一绳缚之。”庚子,遣张存敬将兵三万自汜水度河出舍山路以袭之,全忠以中军继其后。戊申,存敬至绛州。晋、绛不意其至,皆无守备,庚戌,绛州刺史陶建钊降之;壬子,晋州刺史张汉瑜降之。全忠遣其将侯言守晋州,何絪守绛州,屯兵二万以扼河东援兵之路。朝廷恐全忠西入关,急赐诏和解之;全忠不从。珂遣间使告急于李克用,道路相继,克用以汴人先据晋、绛,兵不得进。珂妻遗克用书曰:“儿旦暮为俘虏,大人何忍不救!”克用报曰:“今贼兵塞晋、绛,众寡不敌,进则与汝两亡,不若与王郎举族归朝。”珂又遗李茂贞书,言:“天子新返正,诏籓镇无得相攻,同奖王室。今诸公不顾诏命,首兴兵相加,其心可见。河中若亡,则同华、邠、岐俱不自保。天子神器拱手授人,其势必然矣。公宜亟帅关中诸镇兵,固守潼关,赴救河中。仆自知不武,愿于公西偏授一小镇,此地请公有之。关中安危,国祚修短,系公此举,愿审思之!”茂贞素无远图,不报。
以下是对《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二中唐代历史的逐句翻译:
李茂贞辞还镇:“李茂贞辞去了镇守之职。”
崔胤以宦官典兵:“崔胤认为宦官主管军队,终究是身边的祸患。”
欲以外兵制之:“他打算用藩镇的军队来遏制他们。”
讽茂贞留兵三千于京师:“崔胤就委婉地劝说李茂贞在京师留驻三千军队。”
充宿卫:“充任皇宫的宿值警卫。”
以茂贞假子继筠将之:“由李茂贞的养子李继筠率领。”
左谏议大夫万年韩偓以为不可:“左谏议大夫、来自万年的韩偓认为这样做不行。”
胤曰:“兵自不肯去,非留之也”:“崔胤说:‘士兵自己不肯回去,不是我挽留他们。’”
克用报曰:“今贼兵塞晋、绛,众寡不敌,进则与汝两亡,不若与王郎举族归朝。”:“李克用回复道:‘现在贼军封锁了晋州和绛州,我们双方兵力悬殊,如果前进,我们就两败俱伤,不如跟随李王郎一起归降朝廷。’”
克用又遗李茂贞书,言:“天子新返正,诏籓镇无得相攻,同奖王室。今诸公不顾诏命,首兴兵相加,其心可见。河中若亡,则同华、邠、岐俱不自保。天子神器拱手授人,其势必然矣。公宜亟帅关中诸镇兵,固守潼关,赴救河中。仆自知不武,愿于公西偏授一小镇,此地请公有之。关中安危,国祚修短,系公此举,愿审思之!”’:“李克用还向李茂贞写信,说:‘天子刚刚回到朝廷,诏书让各藩镇不得相互攻击,要共同支持王室。现在各位不顾诏书的旨意,首先挑起兵戎相见,他们的用心可以看得出来。如果河中失守,那么同华、岐、豳都自身难保。天子的政权已经拱手让人,形势必定如此。您应该立即率领关中各藩镇的军队,坚守潼关,救援河中。我自知不是武将,只愿在您的西边分给一个小镇,请您把它交给我吧。关中的安危,国家的命运,取决于您的这一举措,希望您深思熟虑!’”
此诗描述了唐朝中期的政治局势以及李茂贞、李克用的军事行动。通过这些诗句,可以了解到当时的政治斗争、军事冲突以及各方势力之间的紧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