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州蛮酋宋鄴、昌师益皆帅众降于楚,楚王殷以鄴为辰州刺史,师益为溆州刺史。
帝昼夜兼行,三月,辛巳,至下博南,登观津冢。赵将符习引数百骑巡逻,不知是帝,遽前逼之。或告曰:“晋兵大至矣!”帝弃行幄,亟引兵趣枣强,与杨师厚军合。习,赵州人也。
枣强城小而坚,赵人聚精兵数千守之。师厚急攻之,数日不下,城坏复修,死伤者以万数。城中矢石将竭,谋出降,有一卒奋曰:“贼自柏乡丧败已来,视我镇人裂眦,今往归之,如自投虎狼之口耳。因穷如此,何用身为!我请独往试之。”夜,缒城出,诣梁军诈降,李周彝召问城中之备,对曰:“非半月未易下也。”因请曰:“某既归命,愿得一剑,效死先登,取守城将首。”周彝不许,使荷担从军。卒得间举担击周彝首,踣地,左右救至,得免。帝闻之,愈怒,命师厚昼夜急攻,丙戌,拔之,无问老幼尽杀之,流血盈城。
诗句: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八·后梁纪三
译文:辰州蛮酋宋邺、昌师益都率领部众向楚国投降,楚王马殷任命宋邺为辰州刺史,昌师益为溆州刺史。
注释:本诗选自《资治通鉴》,讲述了唐末五代时期,楚国在后梁太祖开平四年(910年)的一段历史。当时叙州蛮酋长潘全盛联合辰州蛮酋长宋邺,与叙州蛮酋长昌师益、符彦通祖据辰州,数攻马楚边境,克湘乡。后梁太祖得知此事后,日夜兼程赶往贝州,最终到达下博南,登观津冢。这时,赵将苻习引数百骑巡逻,误以为是晋兵大至,急忙上前逼问。有人告诉他:“晋兵大至矣!”于是帝放弃行幄,急引兵前往枣强,与杨师厚军合。而宋邺、昌师益二人也率领部众向楚国请降,楚王马殷任命宋邺为辰州刺史,昌师益为溆州刺史。
赏析:本诗通过叙述楚国在后梁初期的一次重要军事行动,展现了楚国的军事实力和战略布局。诗人通过对战争的描述,表达了对国家统一和平稳定的渴望。同时,诗中也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思考,以及对民族英雄的敬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