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卯,矫诏称:“博王友文谋逆,遣兵突入殿中,赖郢王友珪忠孝,将兵诛之,保全朕躬。然疾因震惊,弥致危殆,宜令友珪权主军国之务。”韩勍为友珪谋,多出府库金帛赐诸军及百官以取悦。
辛巳,丁昭溥还,闻友文已死,乃发丧,宣遗制,友珪即皇帝位。时朝廷新有内难,中外人情忷忷。许州军士更相告变,匡国节度使韩建皆不之省,亦不为备。丙申,马步都指挥使张厚作乱,杀建,友珪不敢诘。甲辰,以厚为陈州刺史。
秋,七月,丁未,大赦。
天雄节度使罗周翰幼弱,军府事皆决于牙内都指挥使潘晏;北面都招讨使、宣义节度使杨师厚军于魏州,久欲图之,惮太祖威严,不敢发。至是,师厚馆于铜台驿,潘晏入谒,执而杀之,引兵入牙城,据位视事。壬子,制以师厚为天雄节度使,徙周翰为宣义节度使。以侍卫诸军使韩勍领匡国节度使。
以下是诗句、译文及赏析:
- 诗句: 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八·后梁纪三
- 译文: 己卯,皇帝矫诏称:“博王友文谋逆,派兵突入殿中,幸亏了郢王友珪忠诚孝顺,率军诛杀友文,保全了朕的江山。但疾病因此引发大乱,更加招致危险,应该让友珪暂时掌管军国大事。”韩勍为友珪出谋划策,多拿出府库中的金帛赏赐各军及百官以求取悦。
赏析: 这一章主要描述了皇帝在面对内难和外忧时的困境以及他的应对策略。通过矫诏的形式,皇帝试图安抚军队和百姓,稳定局势。然而,这种权宜之计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的根源,只能暂时缓解危机。同时,皇帝的举措也反映了他对于郢王的信任和依赖,以及对郢王忠孝行为的高度评价。
其他诗句及翻译:
翻译: 辛巳,丁昭溥回来后得知友文已经死去,就发丧,宣读遗制,友珪即皇帝位。当时朝廷刚刚经历了一场内乱,内外人心惶惶。许州的士兵相互告发变故,匡国节度使韩建都不去省视,也不做防备。丙申,马步都指挥使张厚发动叛乱,杀了韩建,友珪不敢追究。甲辰,任命张厚为陈州刺史。
赏析: 这一部分记录了友珪继位后的一系列行动和决策,包括宣布新皇帝的即位、对叛乱的处理以及对匡国节度使的处理等。这些行为反映了友珪的统治策略和政治手腕。
其他诗句及翻译:
翻译: 秋,七月,丁未,大赦。
赏析: 这一部分描述的是友珪时期的一个重要政策——大赦,这是为了安抚人心,恢复社会秩序。然而,这样的大赦也可能带来新的问题,如官员可能会因为赦免而放纵,民众也会因为赦免而忘记过去的罪行。
其他诗句及翻译:
翻译: 天雄节度使罗周翰年幼体弱,军务都由牙内都指挥使潘晏决定。北面都招讨使、宣义节度使杨师厚重兵驻扎在魏州,一直有图谋不轨的想法,但由于畏惧太祖的威严,一直没有采取行动。此时,杨师厚在铜台驿馆馆舍住下并谒见潘晏,然后被抓获并处死,接着带兵进入牙城占据要职处理事务。壬子,太祖任命杨师厚为天雄节度使,调走周翰为宣义节度使。将侍卫诸军使韩勍领匡国节度使。
赏析: 这一章主要描绘了友珪时期的军事动态和人事调整,以及杨师厚因政变被处死的事件。这不仅展示了友珪的政治手腕,也反映了他对待敌人的残酷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