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昭阳作噩十二月,尽强圉赤奋若六月,凡三年有奇。
均王上乾化三年(癸酉,公元九一三年)
十二月,吴镇海节度使徐温、平卢节度使硃瑾帅诸将拒之,遇于赵步。吴征兵未集,温以四千馀人与景仁战,不胜而却。景仁引兵乘之,将及于隘,吴吏士皆失色,左骁卫大将军宛丘陈绍援枪大呼曰:“诱敌太深,可以进矣!”跃马还斗,众随之,梁兵乃退。温拊其背曰:“非子之智勇,吾几困矣!”赐之金帛,绍悉以分麾下。吴兵既集,复战于霍丘,梁兵大败。王景仁以数骑殿,吴人不敢逼。梁之渡淮而南也,表其可涉之津。霍丘守将硃景浮表于木,徙置深渊。及梁兵败还,望表而涉,溺死者太半,吴人聚梁尸为京观于霍丘。
庚午,晋王以周德威为卢龙节度使,兼侍中,以李嗣本为振武节度使。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其中后梁纪四的内容如下:
原文: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六十九·后梁纪四
起昭阳作噩十二月,尽强圉赤奋若六月,凡三年有奇。译文: 从昭阳作噩十二月开始,一直到强圉赤奋若六月结束,总共历时约三年。
结合诗句和译文,可以看出这首诗主要描述了后梁国与吴国之间的军事对峙和战争过程。后梁国在这段时间里经历了与吴国的多次交战,虽然战事频繁但最终未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诗中还提到了一些将领如徐温、朱瑾的英勇表现以及士兵们的战斗状态。此外,诗末还提到了晋王任命新将领的情况。整首诗通过对战争的描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和军事形势,同时也展现了士兵的勇气和将领的智慧。
《资治通鉴》后梁纪四是一篇充满历史气息的作品,通过详细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描写,展示了古代中国的军事和政治斗争。这不仅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历史的珍贵资料,也为理解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一个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