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主守光将奔沧州就刘守奇,涉寒,足肿,且迷失道。至燕乐之境,昼匿坑谷,数日不食,令妻祝氏乞食于田父张师造家。师造怪妇人异状,诘知守光处,并其三子擒之。癸酉,晋王方宴,将吏擒守光适至,王语之曰:“主人何避客之深邪!”并仁恭置之馆舍,以器服膳饮赐之。王命掌书记王缄草露布,缄不知故事,书之于布,遣人曳之。
晋王欲自云、代归,越王镕及王处直请由中山、真定趣井陉,王从之。庚辰,晋王发幽州,刘仁恭父子皆荷校于露布之下。守光父母唾其面而骂之曰:“逆贼,破我家至此!”守光俯首而已。甲申,至定州,舍于关城。丙戌,晋王与王处直谒北岳庙。是日,至行唐,赵王镕迎谒于路。
均王上乾化四年(甲戌,公元九一四年)
春,正月,戊戌朔,赵王镕诣晋王行帐上寿置酒。镕愿识刘太师面,晋王命吏脱刘仁恭及守光械,引就席同宴。镕答其拜,又以衣服、鞍马、酒馔赠之,己亥,晋王与镕畋于行唐之西,镕送至境上而别。

燕主守光将奔沧州就刘守奇,涉寒,足肿,且迷失道。至燕乐之境,昼匿坑谷,数日不食,令妻祝氏乞食于田父张师造家。师造择妇人异状。 诘知守光处,并其三子擒之。癸酉,晋王方宴,将吏擒守光适至,王语之曰:“主人何避客之深邪! ”并仁恭置之馆舍,以器服膳饮赐之。

诗句释义:

“资治通鉴 · 卷二百六十九 · 后梁纪四”

  • 均王上乾化四年(癸酉,公元九一四年):这一句提供了历史事件的年份和背景信息。”干化”为年号,而“癸酉”则是具体的干化四年中的某一天。此句说明了事件的时间框架。
  • 春,正月,戊戌朔,赵王镕诣晋王行帐上寿置酒:描述了赵王在正月初一那天,去晋王的行营为其设宴庆祝,表示敬意和友好。”朔”指的是农历每月的初一。”戊戌”是具体日期。”赵王镕诣晋王行帐上寿置酒”说明赵王亲自来到晋王的营地为其庆生,并准备了酒席。
  • 晋王与王处直谒北岳庙:表明了晋王与王处的访问活动,可能涉及到政治或外交目的。”谒”是指参拜或拜访的意思,”北岳”指代中条山,古代五岳之一。此句反映了晋王的宗教和政治行动。
  • 均王上乾化四年(甲戌,公元九一四年):再次出现,强调了这一年的重要性。这里的“均王”可能是对前一年(即干化三年)的一种称呼或更替。”甲戌”指明了具体日期和年份。
  • 春,正月,戊戌朔,赵王镕诣晋王行帐上寿置酒:重复提及赵王的来访,进一步强调其在晋王阵营中的重要角色及其对晋王的支持。”戊戌”和”赵王镕诣晋王行帐上寿置酒”再次被提到,显示了赵王频繁的活动和他对晋王的忠诚支持。

译文与分析:

  1. 赵王镕赴晋王行帐设宴庆祝
  • 赵王主动到晋王的营地为他庆祝生日并设置酒席,显示出赵王对晋王的高度尊敬和信任。
  • 此举也可能是为了增强双方的政治联盟和私人关系,通过共享节日来加深友谊。
  1. 晋王与王处直谒北岳庙
  • 此行为表明晋王有重要的宗教和政治使命,可能在寻求神灵的庇护或进行国事咨询。
  • 谒见北岳可能涉及祈求国泰民安、军事胜利等重要仪式。
  1. 晋王与王处直谒北岳庙
  • 此部分揭示了晋王的政治野心及与当地权力集团的合作,可能涉及到联合其他势力共同对抗敌对势力的行动。
  • 这种政治联盟有助于晋王扩大其影响力并巩固其在北方的地位。
  1. 晋王与王处直谒北岳庙
  • 此行可能也包含军事策略的讨论,如如何通过北岳的力量提升军队士气和战略布局。
  • 赵王镕诣晋王行帐上寿置酒
  • 赵王不仅在物质上提供支持(如献上美酒),还在情感上也表达了对晋王的忠诚和支持。他的行为强化了晋王的权力并可能在未来获得更大的回报。
  1. 晋王与王处直谒北岳庙
  • 此次行动显示了晋王在政治和宗教层面上的策略运用。通过与北岳的紧密联系和合作,他可能试图利用这一力量来增强自己的政治合法性和军事实力。
  • 同时,这也反映出赵王在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方面的作用,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支持关系。

关键词分析:

  • 赵王镕:作为主要的历史人物之一,赵王的身份和行为对其所在地区的政治格局有着直接影响。赵王的活跃参与可能是基于对自身安全的考虑,也可能是出于对晋王的支持和信任。
  • 晋王李存勖:作为事件的中心人物之一,李存勖的军事和政治决策对整个事件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的战略选择不仅关系到自身的生存和扩张,也可能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 晋王方宴:这一描述揭示了晋王李存勖当时的政治状态和生活氛围。宴会可能是政治协商、文化交流或庆祝胜利等活动的结合体,反映了晋王李存勖的社交能力和治国手腕。
  • 干化四年:这个时间节点对于理解整个历史事件的背景至关重要。它不仅提供了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框架,还暗示了事件背后可能存在的深层次原因和历史背景。

备注:

  • 本解析侧重于诗歌内容的解释和分析,同时结合历史背景进行了补充说明。通过对诗中关键词的深入解读,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意图和时代的氛围。
  • 本解析力求客观、准确地解读诗句,避免过度解读或主观臆断。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了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这些都为我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