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以福王友璋为武宁节度使。前节度使王殷,友珪所置也,惧,不受代,叛附于吴。九月,命淮南西北面招讨应接使牛存节及开封尹刘鄩将兵讨之。冬,十月,存节等军于宿州。吴平卢节度使硃瑾等将兵救徐州,存节等逆击,破之,吴兵引归。
十一月,乙巳,南诏寇黎州,蜀主以夔王宗范、兼中书令宗播、嘉王宗寿为三招讨以击之。丙辰,败之于潘仓嶂,斩其酋长赵嵯政等。壬戌,又败之于山口城。十二月,乙亥,破其武侯岭十三寨。辛巳,又败之于大度河,浮斩数万级,蛮争走度水,桥绝,溺死者数万人。宗范等将作浮梁济大渡河攻之,蜀主召之令还。
癸未,蜀兴州刺史兼北路制置指挥使王宗鐸攻岐阶州及固镇,破细砂等十一寨,斩首四千级。甲申,指挥使王宗俨破岐长城关等四寨,斩首二千级。
《资治通鉴·后梁纪四》是北宋时期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全书以时间为线索,记录了后梁从建立到灭亡的历史。本节将逐句对诗句进行翻译和解释,并附上必要的关键词注释以及赏析。
- 译文:后梁帝因为福王友璋担任武宁节度使而感到后悔。前节度使王殷,是福王友珪所任命的,他害怕被取代,于是叛逃并加入了吴国。在九月,皇帝命令淮南西北面招讨使牛存节和开封尹刘鄩率领军队去征讨王殷。到了冬季,十月,他们的军队驻扎在宿州。吴国的平卢节度使朱瑾等率领军队救援徐州,牛存节等人迎击,打败了他们。吴军撤退。十一月,乙巳日,南诏进攻黎州,蜀主命夔王宗范、兼任中书令宗播、嘉王宗寿作为三招讨来抵御南诏。丙辰日,在潘仓嶂击败南诏军,斩杀其酋长赵嵯政等。壬戌日,又在山口城再度击败南诏军。十二月,乙亥日,攻破其武侯岭十三寨。辛巳日,又在大度河再次击败南诏军,斩杀数万敌人,南诏军争着过河逃跑,桥梁被毁,溺水而死的人数以万计。宗范等人打算架设浮桥渡河攻打南诏,蜀主召回他们。癸未日,蜀兴州刺史兼北路制置指挥使王宗鐸攻击岐州的阶州及固镇,攻破细砂等十一寨,杀死四千人。甲申日,指挥使王宗俨在长城关等四个寨子也攻破了南诏军,杀死两千人。
- 关键词注释与赏析:
“资治通鉴”:指的是由宋代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从上古至五代十国的史事。
“卷二百六十九 · 后梁纪四”:这是本节的文本所在位置,描述了后梁帝处理内外关系的事件。
“帝以福王友璋为武宁节度使”:反映了后梁帝对福王友璋的信任,以及他在军事上的支持和信任。
“前节度使王殷,是福王友珪所任命的”:揭示了王殷的职位是由福王友珪直接任命的,这可能暗示了王殷对福王友珪的忠诚。
“惧,不受代”:表明王殷对后梁帝的命令感到恐惧,因此不愿意接受新的职务。
“叛附于吴”:说明王殷决定背叛后梁,转而投靠吴国,这显示了他的政治立场和对当前政权的不满。
“吴平卢节度使硃瑾等将兵救徐州”:描绘了吴国为了保护徐州的安全而采取的军事措施。
“破之,吴兵引归”:反映了吴国军队被击退的情景,强调了双方在军事上的胜负。
“十一月,乙巳,南诏寇黎州”:指出南诏对边远地区的侵犯行为,突显了边境安全的威胁。
“蜀主以夔王宗范、兼中书令宗播、嘉王宗寿为三招讨以击之”:展现了蜀主为了抵御南诏的侵扰而采取的军事策略。
“败之于潘仓嶂”:说明了南诏军队在潘仓嶂遭遇了蜀军的打击,凸显了蜀军的胜利。
“斩其酋长赵嵯政等”:描绘了蜀军在战斗中取得的战果,突出了战斗的激烈程度。
“蜀兴州刺史兼北路制置指挥使王宗鐸攻岐阶州及固镇,破细砂等十一寨”:展示了蜀国将领在边疆的军事活动,强调了他们的军事行动。
“斩首四千级”:体现了蜀军在战斗中取得的重大胜利。
“浮梁济大渡河攻之”:描述了蜀军为了攻打南诏而采取的水上行动。
“蜀主召之令还”:反映了蜀主的命令,强调了战事的结束。
“又败之于山口城”:再次描述了蜀军在战斗中的胜利。
“破其武侯岭十三寨”:展示了蜀军的战斗力,强调了他们的军事行动。
“蜀兴州刺史兼北路制置指挥使王宗鐸攻岐阶州及固镇”:描绘了蜀国将领在边疆的军事活动,强调了他们的军事行动。
“又败之于山口城”:再次描述了蜀军在战斗中的胜利。
“破其武侯岭十三寨”:展示了蜀军的战斗力,强调了他们的军事行动。
“蜀兴州刺史兼北路制置指挥使王宗鐸攻岐阶州及固镇”:描绘了蜀国将领在边疆的军事活动,强调了他们的军事行动。
“又败之于山口城”:再次描述了蜀军在战斗中的胜利。
- 赏析:《资治通鉴·后梁纪四》通过详细的事件记载,展现了后梁时期的政治斗争、军事冲突以及对外关系。本节通过对诗句的逐句翻译和注释,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这段历史,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于历史事件的深刻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