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鄩闻晋军至,选兵万馀人,自洹水趣魏县。晋王留李存审屯临清,遣史建瑭屯魏县以拒之,王自引亲军至魏县,与鄩夹河为营。
帝闻魏博叛,大悔惧,遣天平节度使牛存节将兵屯杨刘,为鄩声援。会存节病卒,以匡国节度使王檀代之。
岐王遣彰义节度使刘知俊围邠州,霍彦威固守拒之。
六月,庚寅朔,贺德伦帅将吏请晋王入府城慰劳。既入,德伦上印节,请王兼领天雄军,王固辞,曰:“比闻汴寇侵逼贵道,故亲董师徒,远来相救。又闻城中新罹涂炭,故暂入存抚。明公不垂鉴信,乃以印节见推,诚非素怀。”德伦再拜曰:“今寇敌密迩,军城新有大变,人心未安。德伦腹心纪纲为张彦所杀殆尽,形孤势弱,安能统众!一旦生事,恐负大恩。”王乃受之。德伦帅将吏拜贺,王承制以德伦为大同节度使,遣之官。德伦至晋阳,张承业留之。

晋军与刘鄩对峙,后梁危局初现

《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九 后梁纪四中记载,当晋王李存勖率领大军抵达魏州之时,面对强敌,刘鄩却选择了一种谨慎而保守的战术。刘鄩深知形势的严峻,决定以精锐部队自洹水(今河南省安阳市北洹河)向魏县(今河南省魏县)进发。这一决策不仅展现了他的战略眼光,也反映了他深谋远虑的性格——他知道直接对抗晋军可能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因此选择了稳妥的策略,试图以此稳住局势。

李存勖则采取了另一种策略。为了确保能够有效地抵御敌军的进攻,他命令李存审在临清驻扎,而自己则亲率精兵前往魏县,并与刘鄩在洹河边形成了对峙。这种布局显示了李存勖在军事上的果断和灵活,他既没有完全坐视不理,也没有贸然进攻,而是选择了一个既能防御又能适时反击的战略位置。

这场对峙不仅是一场简单的军事对抗,更是一次政治与心理的较量。双方都深知对方的重要性和自己的弱点,因而都尽量避免轻举妄动。然而,双方的对峙并没有持续太久,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开始出现了变化。

随着晋军的不断推进和声援的到来,刘鄩感到孤立无援的压力逐渐增大。他的部下士气受到影响,人心开始动摇。在这种压力之下,刘鄩不得不重新考虑对策。他意识到,继续这样被动防守下去只会让局势更加不利。于是,他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放弃魏县,撤往更安全的地方。这个决策虽然令人遗憾,但却是刘鄩在困境中的无奈选择。

李存勖对刘鄩的决定早有预料,他并未追击,而是选择了接纳刘鄩的请求。这一宽容的态度不仅体现了李存勖的宽宏大量,也为后续的和解与合作留下了空间。

通过这场对峙,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战略还是人际关系,都需要智慧和勇气的配合。在这个动荡的时代,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影响整个战局的走向。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无论多么艰难的局面,总有解决的办法。正如刘鄩最终选择撤退一样,这或许也是一种保全力量、为未来留下余地的智慧之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