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戌,吴王立其弟蒙为庐江郡公,溥为丹杨郡公,浔为新安郡公,澈为鄱阳郡公,子继明为庐陵郡公。
晋王归晋阳,以巡官冯道为掌书记。中门使郭崇韬以诸将陪食者众,请省其数。王怒曰:“孤为效死者设食,亦不得专,可令军中别择河北帅,孤自归太原。”即召冯道令草词以示众。道执笔逡巡不为,曰:“大王方平河南,定天下,崇韬所请未至大过;大王不从可矣,何必以此惊动远近,使敌国闻之,谓大王君臣不和,非所以隆威望也。”会崇韬入谢,王乃止。
初,唐灭高丽,天祐初,高丽石窟寺眇僧躬乂,聚众据开州称王,号大封国,至是,遣佐良尉金立奇入贡于吴。
八月,乙未朔,宣义节度使贺瑰卒。以开封尹王瓚为北面行营招讨使。瓚将兵五万,自黎阳渡河掩击澶、魏,至顿丘,遇晋兵而旋,瓚为治严,令行禁止,据晋人上游十八里杨村,夹河筑垒,运洛阳竹木造浮梁,自滑州馈运相继。晋蕃汉马步副总管、振武节度使李存进亦造浮梁于德胜,或曰:“浮梁须竹笮、铁牛、石囷,我皆无之,何以能成!”存进不听,以苇笮维巨舰,系于土山巨木,逾月而成,人服其智。
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后梁纪五
丙戌日,吴王在朝廷上宣布其弟吴蒙被封为庐江郡公、吴溥为丹阳郡公、浔为新安郡公、澈为鄱阳郡公、子继明为庐陵郡公。晋王返回并驻守晋阳,以巡官冯道作为掌书记。
晋军与唐军交战中,中门使郭崇韬建议减少将领数目,但唐王不悦。冯道坚持不让其他将领参与,认为大王应以身作则,不应因小事引发远近听闻的哗变,导致敌人知道此事。最终,郭崇韬被唐王接受。
唐灭高丽后,天祐初年,高丽石窟寺中的僧躬乂聚众占据开州自立为王,称大封国。此时,吴遣使金立奇入唐进贡。八月,唐宣义节度使贺瑰去世。
《资治通鉴》是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全书共294卷,约300万字,由司马光编纂而成。这部作品以编年体的形式详细记录了从战国至五代的历史事件,对于了解中国历史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后梁贞明三年(公元917年),即《资治通鉴·后梁纪五》记载了这一年发生在后梁的许多重要事件,包括吴王的任命和晋王的归晋等,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状况。其中,吴王的任命及其兄弟的封赏,展现了他在政治上的野心和权力斗争。
《资治通鉴·后梁纪五》还记录了唐灭高丽及天祐初年高丽石窟寺的事件,这展示了唐朝的军事力量和文化影响。同时,也反映了中原地区与边疆民族之间的政治与文化互动。
在《资治通鉴》中,作者司马光通过详实的记载和分析,不仅提供了历史事件的客观记录,还提出了深刻的历史见解。例如,他通过对唐灭高丽的分析,揭示了军事征服背后的深层原因,对后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资治通鉴》不仅是一部历史书籍,更是一部治国理政的教材。通过学习这部作品,人们可以了解到古人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作出明智的选择,如何处理国家大事,这对于今天的政策制定和社会治理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资治通鉴·后梁纪五》是研究五代十国时期的重要文献之一。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背景,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资治通鉴·后梁纪五》不仅是一本记录历史的书籍,它还提供了深刻的历史教训和治国智慧,对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过去,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