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丑,以刘鄩为泰宁节度使、同平章事。辛卯,王瓚引兵至戚城,与李嗣源战,不利。
梁筑垒贮粮于潘张,距杨村五十里,十二月,晋王自将骑兵自河南岸西上,邀其饷者,俘获而还;梁人伏兵于要路,晋兵大败。晋王以数骑走,梁数百骑围之,李绍荣识其旗,单骑奋击救之,仅免。戊戌,晋王复与王瓚战于河南,瓚先胜,获晋将石君立等;既而大败,乘小舟渡河,走保北城,失亡万计。帝闻石君立勇,欲将之,系于狱而厚饷之,使人诱之。君立曰:“我晋之败将,而为用于梁,虽竭诚效死,谁则信之!人各有君,何忍反为仇雠用哉!”帝犹惜之,尽杀所获晋将,独置君立。晋王乘胜遂拔濮阳。帝召王瓚还,以天平节度使戴思远代为北面招讨使,屯河上以拒晋人。
己酉,蜀雄武节度使兼中书令王宗朗有罪,削夺官爵,复其姓名曰全师朗,命武定节度使兼中书令桑弘志讨之。

”`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七十一 · 后梁纪六

丁丑,以刘鄩为泰宁节度使、同平章事。辛卯,王瓚引兵至戚城,与李嗣源战,不利。

译文:
12月1日,任命刘鄩为泰宁节度使兼同平章事。12月2日,王瓒率领士兵抵达戚城,与李嗣源交战,结果不顺利。

注释:

  • “丁丑”,古代纪年方法,表示的是农历日期,即十二月份的第一天。
  • “刘鄩”,字元礼,是五代时期的一位杰出将领,曾任泰宁节度使。
  • “同平章事”,是唐朝时期的一种高级官职,相当于宰相,但职责范围更广。在此处,它表明刘鄩被朝廷授予此职,意味着他成为了朝廷的重要官员。
  • “辛卯”,指的是农历的第九个月第二天,也就是十二月下旬。
  • “王瓚”,字德新,后梁的一位重要将领。
  • “戚城”,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境内。
  • “李嗣源”,是后梁的一位将领,后来成为晋王。
  • “梁筑垒贮粮于潘张,距杨村五十里”,表明后梁在距离杨村五十里的地方建立了营垒并储存了大量粮食。这表明后梁军准备充分,有着强大的后勤支持。
  • “十二月,晋王自将骑兵自河南岸西上,邀其饷者,俘获而还”,描述了晋王率领骑兵从河南岸向西行进,意图截断后梁军的粮道。
  • “不利”,说明后梁军队在这次交战中遭受了损失。

赏析:
这段文字记录了五代时期的历史事件,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格局和军事斗争。通过描述后梁军队的行动和遭遇,我们可以了解到那个时代的战争特点和军事策略。同时,这也展示了后梁皇帝对军事的重视,以及他在面对强敌时的决心和勇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