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主召问王彦章以破敌之期,彦章对曰:“三日。”左右皆失笑。彦章出,两日,驰至滑州。辛酉,置酒大会,阴遣人具舟于杨村;夜,命甲士六百,皆持巨斧,载冶者,具鞴炭,乘流而下。会饮尚未散,彦章阳起更衣,引精兵数千循河南岸趋德胜。天微雨,硃安殷不为备,舟中兵举锁烧断之,因以巨斧斩浮桥,而彦章引兵急击南城。浮桥断,南城遂破,斩首数千级。时受命适三日矣。守殷以小舟载甲士济河救之,不及。彦章进攻潘张、麻家口、景店诸寨,皆拔之,声势大振。
帝遣宦者焦彦宾急趣杨刘,与镇使李周固守,命守殷弃德胜北城,撤屋为筏,载兵械浮河东下,助杨刘守备,徙其刍粮薪炭于澶州,所耗失殆半。王彦章亦撤南城屋材浮河而下,各行一岸,每遇湾曲,辄于中流交斗,飞矢雨集,或全舟覆没,一日百战,互有胜负。比及杨刘,殆亡士卒之半。己巳,王彦章、段凝以十万之众攻杨刘,百道俱进,昼夜不息,连巨舰九艘,横亘河津以绝援兵。城垂陷者数四,赖李周悉力拒之,与士卒同甘苦,彦章不能克,退屯城南,为连营以守之。杨刘告急于帝,请日行百里以赴之;帝引兵救之,曰:“李周在内,何忧!”日行六十里,不废畋猎,六月,乙亥,至杨刘。梁兵堑垒重复,严不可入,帝患之,问计于郭崇韬,对曰:“今彦章据守津要,意谓可以坐取东平;苟大军不南,则东平不守矣。臣请筑垒于博州东岸以固河津,既得以应接东平,又可以分贼兵势。但虑彦章诇知,径来薄我,城不能就,愿陛下募敢死之士,日令挑战以缀之,苟彦章旬日不东,则城成矣。”时李嗣源守郓州,河北声问不通,人心渐离,不保朝夕。会梁右先锋指挥使康延孝密请降于嗣源,延孝者,太原胡人,有罪,亡奔梁,时隶段凝麾下。嗣源遣押牙临漳范延光送延孝蜡书诣帝,延光因言于帝曰:“杨刘控扼已固,梁人必不能取,请筑垒马家口以通郓州之路。”帝从之,遣崇韬将万人夜发,倍道趣博州,至马家口渡河,筑城昼夜不息。帝在杨刘,与梁人昼夜苦战。崇韬筑新城凡六日,王彦章闻之,将兵数万人驰至,戊子,急攻新城,连巨舰十馀艘于中流以绝援路。时板筑仅毕,城犹卑下,沙土疏恶,未有楼鲁及守备;崇韬慰劳士卒,以身先之,四面拒战,遣间使告急于帝。帝自杨刘引大军救之,陈于新城西岸,城中望之增气,大呼叱梁军,梁人断绁敛舰;帝舣舟将渡,彦章解围,退保邹家口。郓州奏报始通。李嗣源密表请正硃守殷覆军之罪,帝不从。
诗句赏析:
- 内容概括: 王彦章,字贤明,五代时期后梁名将。他以骁勇闻名,每战常为先锋,冲锋陷阵,屡立战功。王彦章性格刚直,痛恨权臣扰乱朝政,因遭到排挤和非难而失宠。923年,王彦章受梁末帝之命为北面招讨使,率兵破南城,迫使唐军放弃北城,但最终在中都战败被俘。
- 译文与诗句: 在梁末帝的召问下,王彦章向皇帝询问攻破敌国的日期,声称“三日”。在场的人都嘲笑他,认为他在吹牛。王彦章一面置酒大会,一面却密令“甲士六百人皆持巨斧,载冶者,具鞴炭,乘流而下”,在关键时刻发动了突袭,一举攻破南城。
- 赏析:
- 气势宏大:诗中描绘了王彦章率领大军破城的壮观场面,展现了他英勇善战的形象。通过“三日”这一夸张手法,表达了王彦章对胜利的强烈信心和决心。
- 细节刻画:诗中通过描述王彦章置酒大会、甲士准备巨斧等细节,展现了他精心策划、周密部署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他对战斗的重视和对士兵的关爱。
- 情感表达:诗中的“豹死留皮,人死留名”体现了王彦章对忠诚和荣誉的追求。他不愿为唐所灭,誓死不降,展现了他的坚定信念和崇高气节。
- 典故引用:
- 豹死留皮:比喻虽死犹存,留下名声和记忆。
- 人死留名:强调个人的价值和尊严,以及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的重要性。
- 文化意义: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王彦章的英雄气概和英勇事迹,还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奋勇抵抗的精神。它激励着后人要像王彦章一样,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不怕困难和挑战。
通过对王彦章的英勇事迹和诗词内容的深入分析,可以看到其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将领,更是一位具有高尚品德和文化素养的历史人物。他的故事和诗作至今仍激励着人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