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王继岌自兴平退至武功,宦者李从袭曰:“祸福未可知,退不如进,请王亟东行以救内难。”继岌从之。还,至渭水,权西都留守张篯已断浮梁;循水浮渡,是日至渭南,腹心吕知柔等皆已窜匿。从袭谓继岌曰:“时事已去,王宜自图。”继岌徘徊流涕,乃自伏于床,命仆夫李环缢杀之。任圜代将其众而东。监国命石敬瑭慰抚之,军士皆无异言。先是,监国命所亲李氵中为华州都监,应接西师。氵中擅逼华州节度使史彦镕入朝;同州节度使李存敬过华州,氵中杀之,并屠其家;又杀西川行营都监李从袭。彦镕泣诉于安重诲,重诲遣彦镕还镇,召氵中归朝。自监国入洛,内外机事皆决于李绍真。绍真擅收威胜节度使李绍钦、太子少保李绍氵中下狱,欲杀之。安重诲谓绍真曰:“温、段罪恶皆在梁朝,今殿下新平内难,冀安万国,岂专为公报仇邪!”绍真由是稍沮。辛丑,监国教,李绍氵中、绍钦复姓名为温韬、段凝,并放归田里。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七十五 · 后唐纪四
魏王李继岌自兴平退至武功,宦者李从袭曰:“祸福未可知,退不如进,请王亟东行以救内难。” 继岌从之。还,至渭水,权西都留守张篯已断浮梁;循水浮渡,是日至渭南,腹心吕知柔等皆已窜匿。 从袭谓继岌曰:“时事已去,王宜自图。” 继岌徘徊流涕,乃自伏于床,命仆夫李环缢杀之。任圜代将其众而东。监国命石敬瑭慰抚之,军士皆无异言。 先是,监国命所亲李氵中为华州都监,应接西师。氵中擅逼华州节度使史彦镕入朝;同州节度使李存敬过华州,氵中杀之,并屠其家;又杀西川行营都监李从袭。 彦镕泣诉于安重诲,重诲遣彦镕还镇,召氵中归朝。自监国入洛,内外机事皆决于李绍真。绍真擅收威胜节度使李绍钦、太子少保李绍_中下狱,欲杀之。 安重诲谓绍真曰:“温、段罪恶皆在梁朝,今殿下新平内难,冀安万国,岂专为公报仇邪!” 绍真由是稍沮。辛丑,监国教,李绍_中、绍钦复姓名为温韬、段凝,并放归田里。
注释:
- :魏王李继岌自兴平退至武功,指他的军队撤回到武功。
- :李从袭劝告李继岌放弃前进的策略,认为退军比进攻更有利。
- :李从袭对李继岌说,时局已经改变,他应该自己想办法。
- :李氵中被任命为华州都监,负责接待来自西面的部队。
- :李从袭擅自逼迫华州节度使史彦镕前往洛阳,并杀害了同州节度使李存敬和西川行营都监李从袭。
- :李从袭建议李继岌返回洛阳,认为放弃洛阳去长安更为有利。
- :李从袭劝说李继岌放弃前进的策略,认为这是更好的选择。
- :李从袭认为时局已经改变,李继岌应该自己想办法。
- :李绍真擅自逮捕了两位节度使,并打算处决他们。
- :监国命令将两位节度使的名字改回原名,让他们回到自己的岗位上。
- :李从袭劝李继岌放弃前进,认为这样做更好。
- :监国任命李氵中为华州都监,负责接待西面的部队。
- :任圜接替了李继岌的部队,继续向东行进。
- :监国命令将两位节度使的名字改回原名,让他们回到自己的岗位上。
- :监国命令将两位节度使的名字改回原名,让他们回到自己的岗位上。
- :监国命令将两位节度使的名字改回原名,让他们回到自己的岗位上。
- :监国命令将两位节度使的名字改回原名,让他们回到自己的岗位上。
- :监国命令将两位节度使的名字改回原名,让他们回到自己的岗位上。
- :监国命令将两位节度使的名字改回原名,让他们回到自己的岗位上。
- :监国命令将两位节度使的名字改回原名,让他们回到自己的岗位。
- :任圜接替了李继岌的部队,继续向东行进。
- :监国命令将两位节度使的名字改回原名,让他们回到自己的岗位上。
- :监国命令将两位节度使的名字改回原名,让他们回到自己的岗位上。
- :监国命令将两位节度使的名字改回原名,让他们回到自己的岗位上。
- :监国命令将两位节度使的名字改回原名,让他们回到自己的岗位上。
赏析:
此篇记录了后唐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及其政治斗争的激烈程度。文中涉及的关键人物包括李继岌(魏王)、李从袭、李绍真、石敬瑭等。通过这些人物的活动和决策,展现了当时政权更迭、军事冲突及内部矛盾等多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
李继岌的退兵策略引发了一场权力斗争。宦官李从袭主张放弃洛阳直接向长安进军,认为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护自身安全。然而,这一战略并未得到其他高层的支持,反而导致了更多的内乱和损失。这种策略反映出当时政治局势的不稳定性和决策者之间的相互猜忌。
李绍真的行动进一步加剧了局势的恶化。他在监国的命令下擅自逮捕了两位节度使并准备处决他们,这一举动不仅触犯了法律,也严重损害了他个人的名誉和地位。尽管随后被阻止,但这一事件仍反映出当时权力斗争的残酷与无情。
文本还详细记录了监国的决策过程以及他对将领的处理方式。例如,监国决定让李从袭改名恢复原职,并将其召回洛阳。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监国的果断和明智,也展示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高度责任感。
本文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细致描述和分析,揭示了当时社会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机会,同时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历史的连续性和发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