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未,中书奏节度使见元帅仪,虽带平章事,亦以军礼廷参,从之。
帝欲加宣徽使、判三司冯赟同平章事;赟父名章。执政误引故事,庚寅,加赟同中书门下二品,充三司使。
秦王从荣请严卫、捧圣步骑两指挥为牙兵。每入朝,从数百骑,张弓挟矢,驰骋衢路;令文士试草《檄淮南书》,陈己将廓清海内之意。从荣不快于执政,私谓所亲曰:“吾一旦南面,必族之!”范延光、赵延寿惧,屡求外补以避之。以上为见己病而求去,甚怒,曰:“欲去自去,奚用表为!”齐国公主复为延寿言于禁中,云“延寿实有疾,不堪机务。”丙申,二人复言于上曰:“臣等非敢惮劳,愿与勋旧迭为之。亦不敢俱去,愿听一人先出。若新人不称职,复召臣,臣即至矣。”上乃许之。戊戌,以延寿为宣武节度使;以山南节道节度使硃弘昭为枢密使、同平章事。制下,弘昭复辞,上叱之曰:“汝辈皆不欲在吾侧,吾蓄养汝辈何为!”弘昭乃不敢言。
【译文】
癸未,中书奏报节度使见到元帅的礼仪,虽然带平章事,也以军礼与宰相见面,皇上听从了。
皇帝想加宣徽使、判三司冯赟同平章事;冯赟的父亲名叫章。执政误用旧例,庚寅,加冯赟同中书门下二品,充任三司使。
秦王从荣请严卫、捧圣步骑两指挥为牙兵,每入朝,带领几百名骑兵,张弓挟矢,驰骋在大街上;让文士试草《檄淮南书》,陈述自己将要廓清海内的志向。从荣对执政不满,私下对所亲近的人说:“我一旦当上皇帝,一定把他灭族!”范延光、赵延寿害怕,屡求外补来躲避他。以上为见己病而求去,很愤怒,说:“想离开自己去,何必要用表来表示!”齐国公主又替赵延寿向宫中人说,“赵延寿确实有疾病,不能胜任机务。”丙申,两人又对皇上说:“我们并非敢惮劳苦,愿和功勋老臣轮换担任。也不敢一同离去,愿听一人先出。如果新人才不合格,再召用我们,我们就来了。”皇上于是答应他们。戊戌,任命赵延寿为宣武节度使;任命山南节道节度使朱弘昭为枢密使、同平章事。制书下达后,朱弘昭又辞让,皇上呵斥他:“你们都不愿在我旁边,我养育你们干什么!”朱弘昭才不敢说话。
赏析:
这组故事反映了唐末宦官势力的膨胀,以及宦官权力过大对国家政治的影响。其中,冯赟因为父亲的名讳被误认为平章事而被迫离职,赵延寿请求以牙兵自代却遭拒绝,最后被贬为宣武节度使。这些情节都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问题。
这组故事展现了唐朝末年宦官势力的崛起。通过分析冯赟、赵延寿等人的经历,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在朝廷中的地位逐渐上升,最终掌握了实权。这种权力的过度集中不仅导致了政治腐败,还引发了社会动荡。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这组故事揭示了宦官势力对国家政治的影响。在唐代后期,宦官势力逐渐抬头,甚至出现了如刘季述这样的叛臣。这些事件说明宦官势力已经渗透到了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影响了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唐朝采取了多种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例如,设立了专门的机构负责监督宦官势力;加强了对官员的选拔和考核制度;等等。
这组故事还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通过分析冯赟、赵延寿等人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社会存在着严重的贫富差距和阶级分化。一些富有的家族依靠权势和财富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而广大民众则饱受剥削和压迫。这种社会矛盾激化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也为后来的动乱埋下了隐患。
这组故事通过描绘冯赟、赵延寿等人的遭遇,反映了唐朝末年社会的矛盾和问题。同时,它们也提醒我们关注历史教训,加强中央集权的建设和对权力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