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契丹主既得幽州,命曰南京,以唐降将赵思温为留守。思温子延照在晋,帝以为祁州刺史。思温密令延照言虏情终变,请以幽州内附;帝不许。
契丹遣使诣唐,宋齐丘劝唐主厚贿之,俟至淮北,潜遣人杀之,欲以间晋。
壬午,杨光远奏前澶州刺史冯晖自广晋城中出战,因来降,言范延光食尽穷困;己丑,以晖为义成节度使。杨光远攻广晋,岁馀不下,帝以师老民疲,遣内职硃宪入城谕范延光,许移大籓,曰:“若降而杀汝,白日在上,吾无以享国。”延光谓节度副使李式曰:“主上重信,云不死则不死矣。”乃撤守备,然犹迁延未决。宣徽南院使刘处让复入谕之,延光意乃决。九月,乙巳朔,杨光远送延光二子守图、守英诣大梁。己酉,延光遣牙将奉表待罪。壬子,诏书至广晋,延光帅其众素服于牙门,使者宣诏释之,硃宪,汴州人也。
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一·后晋纪二
初,契丹主得幽州之后,命之为南京,以唐降将赵思温为留守。思温子延照在晋,帝以为祁州刺史。思温密令延照言虏情终变,请以幽州内附;帝不许。
契丹遣使诣唐,宋齐丘劝唐主厚贿之,俟至淮北,潜遣人杀之,欲以间晋。
壬午,杨光远奏前澶州刺史冯晖自广晋城中出战,因来降,言范延光食尽穷困。己丑,以晖为义成节度使。杨光远攻广晋,岁余不下,帝以师老民疲,遣内职朱宪入城谕范延光,许移大藩,曰:“若降而杀汝,白日在上,吾无以享国。”延光谓节度副使李式曰:“主上重信,云不死则不死矣。”乃撤守备,然犹迁延未决。宣徽南院使刘处让复入谕之,延光意乃决。九月,乙巳朔,杨光远送延光二子守图、守英诣大梁。己酉,延光遣牙将奉表待罪。壬子,诏书至广晋,延光帅其众素服于牙门,使者宣诏释之,硃宪,汴州人也。
赏析:
此诗记录了后晋时期的历史事件,其中涉及了辽、晋之间的战争和外交策略。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了解到后晋时期的政治局势以及中原地区与北方民族之间的关系。同时,诗中还描绘了杨光远等人的英勇善战和忠诚奉献的精神风貌。
- 背景:
- 契丹主得幽州后,将其命名为南京,并任命唐降将赵思温为留守。赵思温之子赵延照在晋地,被唐主任命为祁州刺史。然而,赵思温密令赵延照向契丹主表达投降之意,希望以此作为内应。但唐主并未答应。
- 契丹使者的计谋:
- 契丹派遣使者到唐国,宋齐丘劝说唐主用丰厚的礼物贿赂契丹使者,使其在抵达淮河以北时被暗杀,以此离间晋、辽关系。
- 杨光远的军事行动:
- 杨光远向朝廷报告称,他之前担任的澶州刺史冯晖在广晋城中作战失败,因此前来投降。冯晖还提到范延光已经粮尽兵弱。然而,杨光远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仍未能攻克广晋。
- 皇帝的命令:
- 唐主派遣内职朱宪进入广晋城,对范延光进行劝降,承诺如果他投降且不背叛的话,皇帝可以让他移任其他更大的藩镇。范延光考虑到皇帝的信任,于是撤除了防备,但是仍然犹豫不决。
- 最终的决定:
- 宣徽南院使刘处让再次进入广晋城劝降范延光。在经过一番商议后,范延光决定投降。当唐朝皇帝的诏书传来时,范延光率领他的部下在衙门前穿上素服迎接,使者宣读诏书释放了他。
- 结尾:
- 杨光远最终将范延光的两个儿子守图和守英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而范延光也派遣了他的牙将带着表章等待受审。
- 赏析:
- 这首诗反映了后晋时期中原地区的军事斗争和政治策略。从赵延照的密谋到契丹使者的计谋,再到杨光远的坚持和最后的成功投降,展现了一个充满紧张和冲突的历史场景。同时,它也揭示了忠诚与背叛、勇敢与犹豫之间的复杂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