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光曰:治国家者固不可无信。然彦旬之恶,三灵所不容,晋高祖赦其叛君之愆,治其杀母之罪,何损于信哉!
辛未,以杨光远为天雄节度使。
冬,十月,戊寅,契丹遣使奉宝册,加帝尊号曰英武明义皇帝。
帝以大梁舟车所会,便于漕运,丙辰,建东京于汴州,复以汴州为开封府,以东都为西京,以西都为晋昌军节度。帝遣兵部尚书王权使契丹谢尊号,权自以累世将相,耻之,谓人曰:“吾老矣,安能向穹庐屈膝!”乃辞以老疾。帝怒,戊子,权坐停官。
初,郭崇韬既死,宰相罕有兼枢密使者。帝即位,桑维翰、李崧兼之,宣徽使刘处让及宦官皆不悦。杨光远围广晋,处让数以军事衔命往来,光远奏请多逾分,帝常依违,维翰独以法裁折之。光远对处让有不平语,处让曰:“是皆执政之意。”光远由是怨执政。范延光降,光远密表论执政过失;帝知其故而不得已,加维翰兵部尚书,崧工部尚书,皆罢其枢密使;以处让为枢密使。
资治通鉴 · 卷二百八十一 · 后晋纪二
臣光曰:治理国家的人确实不能没有信用。然而杨延翰的恶行,三灵所不容,晋高祖赦其叛君之愆,治其杀母之罪,这有何损于信用呢?
辛未,以杨光远为天雄节度使。
冬,十月,戊寅,契丹遣使奉宝册,加帝尊号曰英武明义皇帝。
帝以大梁舟车所会,便于漕运,丙辰,建东京于汴州,复以汴州为开封府,以东都为西京,以西都为晋昌军节度。帝遣兵部尚书王权使契丹谢尊号,权自以累世将相,耻之,谓人曰:“吾老矣,安能向穹庐屈膝!”乃辞以老疾。帝怒,戊子,权坐停官。
初,郭崇韬既死,宰相罕有兼枢密使者。帝即位,桑维翰、李崧兼之,宣徽使刘处让及宦官皆不悦。杨光远围广晋,处让数以军事衔命往来,光远奏请多逾分,帝常依违,维翰独以法裁折之。光远对处让有不平语,处让曰:“是皆执政之意。”光远由是怨执政。范延光降,光远密表论执政过失;帝知其故而不得已,加维翰兵部尚书,崧工部尚书,皆罢其枢密使;以处让为枢密使。
译文:
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一 · 后晋纪二
臣司马光曰:治国的人当然不应该没有信用。但是杨延翰的罪行,三灵是不会原谅他的。晋高祖宽恕了他的叛国罪行,惩治了他杀害母亲的行为,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辛未日(二十一日),任命杨光远为天雄节度使。
冬季,十月,戊寅日(初一),契丹派遣使者奉上宝册,晋高祖被尊称为“英武明义皇帝”。
晋高祖因为大梁地处交通要塞,便于水陆运输,于是在汴州建立东京。又将汴州改为开封府,将东都改称为西京,将西都改称为晋昌军节度使。晋高祖派遣兵部尚书王权出使契丹,请求归还帝位和尊号。王权因为自己一生都是担任将相职务,感到羞耻,就对人说:“我已经老了,怎么能屈身于契丹的大帐呢?”于是就推托说有病。晋高祖非常愤怒,戊子日(十一日),王权因此被停职。
当初,郭崇韬死后,宰相很少兼任枢密使。晋高祖即位后,桑维翰、李崧兼任此职。宣徽使刘处让和宦官们都不悦服。杨光远包围了广晋,刘处让多次用军事任务为名,往来传令,杨光远的奏请大多超出规定范围,晋高祖常常犹豫不决。只有桑维翰能够依法制裁杨光远的不法行为。杨光远对刘处让有所不满的言辞,处让说:“这都是执政的意思。”杨光远因此而怨恨执政大臣。范延光来降,杨光远秘密上表弹劾执政大臣的失误;晋高祖知道他的本意而不得已,就提升桑维翰为兵部尚书,李崧为工部尚书,他们都辞去了枢密使的职位;任命刘处让为枢密使。
注释:
- 原文: 资治通鉴 · 卷二百八十一 · 后晋纪二
- 译文: 《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一,钦定四库全书 宋司马光撰,胡三省音注。 后晋纪二
- 注释: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资治通鉴》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
- 原文: 臣光曰:治国的人当然不应该没有信用。然而杨延翰的恶行…
- 译文: 臣司马光曰:治理国家的人当然不应该没有信用。然而杨延翰的罪恶,三灵是不会原谅他的。晋高祖宽恕了他的叛国罪行,惩治了他杀害母亲的行为,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 注释: “臣光”是司马光的自称,表明这是他所写的《资治通鉴》中的一部分内容。“治国”指的是统治者管理国家的行为。这里强调了治国之人不应缺乏信用的重要性。接着提到杨延翰的恶行,即杨延翰因叛国而被晋高祖宽恕并惩治其罪行的事件。最后,指出这些行为与君主的信用无关,暗示即使存在过错也应当得到宽容或纠正。
- 原文: 辛未日(二十一日),任命杨光远为天雄节度使。
- 译文: 辛未日(二十一日),任命杨光远为天雄节度使。
- 注释: 辛未日指的是农历二十四日,但此处可能是作者笔误。天雄节度使是唐末五代十国的官职之一,负责管理某一地区的军事和行政事务。在这里可能是指晋高祖为了安抚杨光远而授予他这一职位。
- 原文: 冬季,十月,戊寅日(初一),契丹派遣使…
- 译文: 冬季,十月,戊寅日(初一),契丹派遣使者奉上宝册,晋高祖被尊称为”英武明义皇帝”。
- 注释: 宝册通常指天子赐给诸侯的文书或信物,表示封赏或认可。这里的“奉上宝册”意味着契丹正式承认并尊重晋高祖的地位。同时,“被尊称为’英武明义皇帝’”反映了晋高祖接受契丹封号的仪式和其政治上的合法性。
- 译文: 晋高祖因为大梁地处交通要塞,便于水陆运输,于是在汴州建立东京…
- 注释: 这里的“交通要塞”指的是地理位置优越的城市或地区,便于内外交流和物资运输。汴州作为首都的地理位置对于维护中央集权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建立“东京”,晋高祖试图强化中央政权的控制力,同时利用汴州的地理优势来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 原文: 晋高祖派遣兵部尚书王权出使契丹…王权则以自己一生都是担任将相职务,感到羞耻…于是推托说有病。
- 译文: 晋高祖派遣兵部尚书王权出使契丹,请求归还帝位和尊号。王权因为自己一生都是担任将相职务,感到羞耻,就对人说:“我已经老了,怎么能屈身于契丹的大帐呢?”于是就推托说有病。
- 注释: 王权是当时重要的官员,被任命为兵部尚书。他出使契丹是为了请求晋高祖归还帝位和尊号。然而,由于王权认为自己一生都在担任将相职务,感到非常羞耻,所以他对出使契丹的任务感到恐惧和不安,最终以生病为借口推脱责任。这种情感反映了王权内心的矛盾和无奈。
- 原文: 冬季,十月,戊寅日(初一),契丹派遣使…
- 译文: 冬季,十月,戊寅日(初一),契丹派遣使者奉上宝册…
- 注释: 这里的“使者奉上宝册”指的是契丹派遣官方使者来到中原,向晋高祖递交象征性的认可和敬意的文书。这种礼仪性的互动不仅展示了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也是对晋高祖统治合法性的一种肯定。
- 原文: 帝知其故而不得已…
- 译文: 晋高祖知道他的本意而不得已,就提升桑维翰为兵部尚书,李崧为工部尚书,他们都辞去了枢密使的职位;任命刘处让为枢密使。
- 注释: 这里的“不得已”意味着晋高祖被迫采取某种行动,而是出于其他原因或考虑。晋高祖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可能是因为他不愿意完全依赖杨光远等人的专权或因为需要平衡各方势力的需要。此外,晋高祖也考虑到了桑维翰和李崧的资历和能力,因此提拔他们为更高的职位,以显示对这两位官员的信任和重视。
- 原文: 初,郭崇韬既死,宰相罕有兼枢密使…
- 译文: 当初,郭崇韬去世后,宰相很少兼任枢密使。
- 注释: “郭崇韬既死”指的是郭崇韬去世的时间点。这句话说明在郭崇韬之后,宰相很少有兼任枢密使的情况发生。这表明在当时的政治体制下,枢密使通常由其他官员兼任,而不是由宰相直接兼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