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巳,诏国事委齐王璟详决,惟军旅以闻。庚寅,唐主更名昪。诏百官议二祚合享礼。辛卯,宋齐丘等议以义祖居七室之东。唐主命居高祖于西室,太宗次之,义祖又次之,皆为不祧之主。群臣言:“义祖诸侯,不宜与高祖、太宗同享,请于太庙正殿后别建庙祀之。”帝曰:“吾自幼托身义祖,向非义祖有功于吴,朕安能启此中兴之业?”群臣乃不敢言。唐主欲祖吴王恪,或曰:“恪诛死,不若祖郑王无懿。”唐主命有司考二王苗裔,以吴王孙祎有功,祎子岘为宰相,遂祖吴王,云自岘五世至父荣。其名率皆有司所撰。唐主又以历十九帝、三百年,疑十世太少。有司曰:“三十年为世,陛下生于文德,已五十年矣。”遂从之。
卢损至福州,闽主称疾不见,命弟继恭主之。遗其礼部员外郎郑元弼奉继恭表随损入贡。闽主不礼于损,有士人林省邹私谓损曰:“吾主不事其君,不爱其亲,不恤其民,不敬其神,不睦其邻,不礼其宾,其能久乎!余将僧服而北逃,会相见于上国耳。”
《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二·后晋纪三》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记载了后晋高祖天福四年(939年)的历史事件。下面是根据原文的逐句翻译:
辛巳日:诏国事委齐王璟详决,惟军旅以闻。
注释:辛巳,皇帝下令将国家大事委托给齐王李璟详细决定,但有关军事的事务要上奏报告。庚寅日:唐主更名昪。
注释:庚寅日,后唐皇帝改名为李昪。辛卯日:诏百官议二祚合享礼。
注释:辛卯日,唐朝的官员们商议两个朝代合祀的礼仪。辛亥日:宋齐丘等议以义祖居七室之东。
注释:辛亥日,宋朝大臣齐丘等人商议认为应该让义祖在七个祭祀位置中的东部。壬子日:唐主命居高祖于西室,太宗次之,义祖又次之,皆为不祧之主。
注释:壬子日,后唐皇帝命令将高祖置于西边的祭室中,太宗位于次之,义祖再次之,都被视为永不迁出的祖先。癸丑日:群臣言:“义祖诸侯,不宜与高祖、太宗同享,请于太庙正殿后别建庙祀之。”
注释:癸丑日,大臣们说:“义祖作为诸侯,不应该和高祖、太宗一起祭祀,请求在太庙的主殿后面另外建立庙宇来祭祀他。”甲午日:帝曰:“吾自幼托身义祖,向非义祖有功于吴,朕安能启此中兴之业?”群臣乃不敢言。
注释:甲午日,皇帝回答说:“我从小就依靠义祖,如果不是义祖在吴国的功业,我怎么能开创这中兴的事业呢?”大臣们因此不敢再说话。丙申日:唐主欲祖吴王恪,或曰:“恪诛死,不若祖郑王无逸。”唐主命有司考二王苗裔,以吴王孙祎有功,祎子岘为宰相,遂祖吴王,云自岘五世至父荣。其名率皆有司所撰。
注释:丙申日,后唐皇帝想追尊吴王李恪,有人建议说:“李恪已被处死,不如追尊郑王李无逸。”于是后唐皇帝命令相关部门调查二王的后裔,因为吴王李祎有功,李祎的儿子李岘担任宰相,便追尊吴王,称从李岘起五代到父亲为李荣,所有的名号都是官方撰写的。丁酉日:唐主又以历十九帝、三百年,疑十世太少。有司曰:“三十年为世,陛下生于文德,已五十年矣。”遂从之。
注释:丁酉日,后唐皇帝又考虑到经过十九个皇帝和三百年的时间,怀疑十世太少。相关部门说:“三十年为一个世,陛下生于文德年间,已经五十年了。”所以最终接受了这个意见。
这些翻译和注释反映了后晋高祖天福四年的历史事件及其背后的文化和政治考量。通过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变迁和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