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丑,诸军自定州引归。诏以泰州隶定州。
夏,四月,辛巳,帝发澶州,甲申,还大梁。
己丑,复以鄴都为天雄军。
闽张汉真至福州,攻其东关。黄仁讽闻其家夷灭,开门力战,大破闽兵,执汉真,入城,斩之。卓岩明无它方略,但于殿上噀水散豆,作诸法事而已。又遣使迎其父于莆田,尊为太上皇。李仁达既立岩明,自判六军诸卫事,使黄仁讽屯西门,陈继珣屯北门。仁讽从容谓继珣曰:“人之所以为人,以有忠、信、仁、义也。吾顷尝有功于富沙,中间叛之,非忠也;人以从子托我而与人杀之,非信也;属者与建兵战,所杀皆乡曲故人,非仁也;弃妻子,使人鱼肉之,非义也。此身十沉九浮,死有馀愧!”因拊膺恸哭。继珣曰:“大丈夫徇功名,何顾妻子!宜置此事,勿以取祸。”仁达闻之,使人告仁讽、继珣谋反,皆杀之。由是兵权尽归仁达。
《资治通鉴·后晋纪五》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史书,由北宋时期的史学家司马光编写。该书记载了后晋时期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和人物事迹,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以下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乙丑,诸军自定州引归:“乙丑”表示的是日期,“诸军自定州引归”指的是军队从定州撤回。这里的“定州”可能是一个地名或者是军事基地,“自定州引归”表示这些军队是从定州返回到其他地方。
诏以泰州隶定州:“诏以泰州隶定州”指的是皇帝的诏令,将泰州归属于定州。这里的“泰州”可能是一个地方行政单位或者是军事要塞。“隶定州”表明了泰州在行政管理上隶属于定州。
夏,四月,辛巳,帝发澶州,甲申,还大梁:“夏,四月”指的是夏季四月,“辛巳”表示这一天的日期,“帝发澶州”指的是皇帝离开了澶州。“甲申,还大梁”中的“甲申”表示这一天的日期,说明皇帝后来返回了大梁。
己丑,复以鄴都为天雄军:“己丑”,这里指的是具体的日子或月份,“复以邺都为天雄军”意味着邺都被重新命名为天雄军。“天雄军”是一种军事编制,可能是指某地的军事组织。
闽张汉真至福州,攻其东关:“闽”指代福建地区,“张汉真至福州”指的是张汉真来到了福州这个地方。“攻其东关”表示他在福州攻击了东边的关口或城市。这里的“东关”可能是指福州的一个著名关口或防御设施。
黄仁讽闻其家夷灭,开门力战,大破闽兵,执汉真,入城,斩之:“黄仁讽”指的是某个人的名字,“闻其家夷灭”表示他听说自己的家人被消灭了。“开门力战,大破闽兵”描述了他勇敢地战斗并最终打败了闽军。“执汉真,入城,斩之”进一步描绘了他如何抓捕张汉真并带他进入城内并斩首的情景。
卓岩明无它方略,但于殿上噀水散豆,作诸法事而已:“卓岩明”这个名字在这里没有明确的意义,可能是某个人的名字。“无它方略”意味着他没有其他的计策或者方法。“噀水散豆,作诸法事而已”描述了他用噀术(一种宗教仪式)来表演,并且表演的内容主要是佛教的法事。
又遣使迎其父于莆田,尊为太上皇:“又遣使迎其父于莆田,尊为太上皇”指的是他派人去莆田迎接他的父亲并尊他为太上皇。这可能是为了表示对父亲的尊敬和孝道。
李仁达既立岩明,自判六军诸卫事,使黄仁讽屯西门,陈继珣屯北门:“李仁达既立岩明”表示李仁达在张岩明之后成为领导者或统治者。“自判六军诸卫事”意味着他负责领导和管理六军的守卫事务。“使黄仁讽屯西门,陈继珣屯北门”描述了他如何分别派遣两位将领驻守西门和北门。
仁讽从容谓继珣曰:“人之所以为人,以有忠、信、仁、义也。”:“仁讽从容谓继珣曰”中的“从容”表示他说话的方式很平和。“人之所以为人,以有忠、信、仁、义也。”这句话是张仁讽对陈继珣说的话,表达了他对忠诚、诚信、仁爱和正义的重视。
《资治通鉴·后晋纪五》通过描述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和政治事件,展现了后晋时期的政治动态和社会状况。诗中涉及的人物和事件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或被广泛记载的,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以及政治斗争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