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巳,李仁达大阅战士,请卓岩明临视。仁达阴教军士突前登阶,刺杀岩明。仁达阳惊,狼狈而走。军士共执仁达,使居岩明之坐。仁达乃自称威武留后,用保大年号,奉表称籓于唐,亦遣使入贡于晋;并杀岩明之父。唐以仁达为威武节度使、同平章事,赐名弘义,编之属籍。弘义又遣使修好于吴越。
己未,杜威献部曲步骑合四千人并铠仗,庚申,又献粟十万斛、刍二十万束,云皆在本道。帝以其所献骑兵隶扈圣,步兵隶护国,威复请以为牙队,而禀赐皆仰县官。威又令公主白帝,求天雄节钺,帝许之。
唐兵围建州,屡破泉州兵。许文稹败唐兵于汀州,执其将时厚卿。
六月,癸酉,以杜威为天雄节度使。
契丹连岁入寇,中国疲于奔命,边民涂地;契丹人畜亦多死,国人厌苦之。述律太后谓契丹主曰:“使汉人为胡主,可乎?”曰:“不可。”太后曰:“然则汝何故欲为汉主?”曰:“石氏负恩,不可容。”太后曰:“汝今虽得汉地,不能居也;万一蹉跌,悔何所及!”又谓其群下曰:“汉儿何得一向眠!自古但闻汉和蕃,未闻蕃和汉。汉儿果能回意,我亦何惜与和!”桑维翰屡劝帝复请和于契丹以纾国患,帝假开封军将张晖供奉官,使奉表称臣诣契丹,卑辞谢过。契丹主曰:“使景延广、桑维翰自来,仍割镇、定两道隶我,则可和。”朝廷以契丹语忿,谓其无和意,乃止。及契丹主入大梁,谓李崧等曰:“曏使晋使再来,则南北不战矣。”
《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四·后晋纪五》原文及翻译:
“丁巳,李仁达大阅战士,请卓岩明临视。仁达阴教军士突前登阶,刺杀岩明。仁达阳惊,狼狈而走,军士共执仁达,使居岩明之坐。”
这首诗描绘了李仁达在一次军事检阅中,利用对卓岩明的暗杀企图,成功地篡夺了政权并自立为王。诗中提到,李仁达通过暗中策划,让士兵们突然冲上台阶刺杀了卓岩明。之后,他假作惊恐地逃离现场,但随即被士兵制服并安置在卓岩明的位置上。这一事件标志着李仁达从一个受尊敬的僧人转变为一个篡位的军阀。
译文:
丁巳日,李仁达进行大规模士兵检阅,并邀请卓岩明亲自前来观摩。在卓岩明观看之际,李仁达暗中命令士兵突然冲上台阶行刺。卓岩明猝不及防之下被刺杀。李仁达随后假装惊慌逃跑,最终被士兵捕获并置于卓岩明的座位上。
赏析:
本诗通过对李仁达政变过程的描述,生动展现了其权谋和残忍手段。李仁达利用卓岩明的军事顾问身份,实施了这起暗杀,显示了他在政治上的冷酷无情。此外,诗中的“阳惊”一词揭示了他在面对突发状况时的慌乱,进一步凸显了他篡位行为的真实场景。此诗不仅反映了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动荡,也展示了人性中复杂的一面,即权力斗争下的人性扭曲与道德沦丧。
关键词解释与注释:
李仁达(940年—945年):五代十国时期的闽国将领,后晋开运二年(公元945年)杀害福州王延政之子王继昌,自立为王,但后来被推翻。
卓岩明(?—945年):五代十国的闽国将领,后晋开运二年(公元945年)遭李仁达暗杀。
“阴教军士突前登阶”:暗地里指使士兵行动,不让人察觉。
“刺杀岩明”:实际是李仁达下令的士兵执行的暗杀行动。
“仁达阳惊”:表面上装作害怕的样子。
“共执仁达”:共同将李仁达逮捕。
“居岩明之坐”:将李仁达安置在卓岩明原先的位置。
“据有岩明之坐”:占据并控制了卓岩明的位置。
这首诗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和鲜明的对比,生动地描绘了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一场政变的发生及其背后隐藏的权力与阴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