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丙申朔,大赦。
顺国节度使杜威,久镇恒州,性贪残,自恃贵戚,多不法。每以备边为名,敛吏民钱帛以充私藏。富室有珍货或名姝、骏马,皆虏取之;或诬以罪杀之,籍没其家。又畏懦过甚,每契丹数十骑入境,威已闭门登陴;或数骑驱所掠华人千百过城下,威但真目延颈望之,无意邀取。由是虏无所忌惮,属城多为所屠,威竟不出一卒救之,千里之间,暴骨如莽,村落殆尽。威见所部残弊,为众所怨,又畏契丹之强,累表请入朝,帝不许;威不俟报,遽委镇入朝,朝廷闻之,惊骇。桑维翰言于帝曰:“威固违朝命,擅离边镇。居常凭恃勋亲,邀求姑息,及疆场多事,曾无守御之意;宜因此时废之,庶无后患。”帝不悦。维翰曰:“陛下不忍废之,宜授以近京小镇,勿复委以雄籓。”帝曰:“威,朕之密亲,必无异志;但宋国长公主切欲相见耳,公勿以为疑!”维翰自是不敢复言国事,以足疾辞位。丙辰,威至大梁。

后晋纪五 杜威

杜威,字重德,是五代时期的一位著名将领和官员。在《资治通鉴》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政治生涯和性格特点。杜威因多次违反朝廷命令而被迫离开边镇,这使他成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他的性格中既有贪残的一面,又有过于畏懦的一面。这种复杂的性格使得他在处理国家大事时常常显得犹豫不决,缺乏果断的决策能力。

杜威的遭遇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种矛盾状态:一方面是对边疆安全的担忧,另一方面是对个人权力欲望的追求。这种矛盾不仅体现在杜威的身上,也反映了整个五代时期的政治格局。在这个时期,许多官员为了追求个人权力和地位,不惜违背朝廷命令,甚至不惜牺牲国家利益。

杜威的结局也是令人感慨的。当他得知自己的部属被契丹所屠戮时,他并没有选择抵抗或寻求外援,而是选择了逃避。这种逃避并不是因为懦弱,而是因为他深知自己无法改变大局,也无法挽救即将覆灭的命运。这种无力感和悲观情绪在杜威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四·后晋纪五》中的杜威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他的性格、经历和结局都值得我们深思。通过对他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以及其中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