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以大兵当晋军之前,潜遣其将萧翰、通事刘重进将百骑及赢卒,并西山出晋军之后,断晋粮道及归路。樵采者遇之,尽为所掠;有逸归者,皆称虏众之盛,军中忷惧。翰等至栾城,城中戍兵千馀人,不觉其至,狼狈降之。契丹获晋民,皆黥其面曰“奉敕不杀”,纵之南走。运夫在道遇之,皆弃车惊溃。翰,契丹主之舅也。
十二月,丁巳朔,李谷自书密奏,具言大军危急之势,请车驾幸滑州,遣高行舟、符彦卿扈从,及发兵守澶州、河阳以备虏之奔冲;遣军将关勋走马上之。
己未,帝始闻大军屯中度。是夕,关勋至。庚申,杜威奏请益兵,诏悉发守宫禁者得数百人,赴之。又诏发河北及滑、孟、泽、潞刍粮五十万诣军前,督迫严急,所在鼎沸。辛酉,威又遣从者张祚等来告急,祚等还,为契丹所获,自是朝廷与军前声问两不相通。时宿卫兵皆在行营,人心懔懔,莫知为计。开封尹桑维翰,以国家危在旦夕,求见帝言事。帝方在苑中调鹰,辞不见。又诣执政言之,执政不以为然。退,谓所亲曰:“晋氏不血食矣!”

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资治通鉴 · 卷二百八十五 · 后晋纪六

契丹以大兵当晋军之前,潜遣其将萧翰、通事刘重进将百骑及赢卒,并西山出晋军之后,断晋粮道及归路。樵采者遇之,尽为所掠;有逸归者,皆称虏众之盛,军中忷惧。翰等至栾城,城中戍兵千馀人,不觉其至,狼狈降之。契丹获晋民,皆黥其面曰“奉敕不杀”,纵之南走。运夫在道遇之,皆弃车惊溃。翰,契丹主之舅也。

十二月,丁巳朔,李谷自书密奏,具言大军危急之势,请车驾幸滑州,遣高行舟、符彦卿扈从,及发兵守澶州、河阳以备虏之奔冲;遣军将关勋走马上之。

己未,帝始闻大军屯中度。是夕,关勋至。庚申,杜威奏请益兵,诏悉发守宫禁者得数百人,赴之。又诏发河北及滑、孟、泽、潞刍粮五十万诣军前,督迫严急,所在鼎沸。辛酉,威又遣从者张祚等来告急,祚等还,为契丹所获,自是朝廷与军前声问两不相通。时宿卫兵皆在行营,人心懔懔,莫知为计。

开封尹桑维翰,以国家危在旦夕,求见帝言事。帝方在苑中调鹰,辞不见。又诣执政言之,执政不以为然。退,谓所亲曰:“晋氏不血食矣!”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契丹军队入侵晋军的情况。契丹派遣萧翰和刘重进带领百名骑兵和一些步兵,从背后切断晋军的补给线和退路,使得晋军的士气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同时,契丹还俘虏了晋军的百姓,让他们的脸上被烙印上“奉敕不杀”四个字,让他们自由地逃向南方。而晋军则因为契丹的强大压力而感到十分的恐慌。

诗中提到李谷秘密上书皇帝,报告了晋军面临的危机,请求皇帝前往滑州躲避危险。而皇帝也在晚上接到了关勋的紧急报告。同时,契丹还命令他们派兵防守澶州、河阳等地,以防止晋军的进攻。这些行动都显示了契丹对晋军的压制和威胁。

诗中也提到了开封尹桑维翰的情况。他因为国家的危险而请求觐见皇帝,但皇帝却拒绝见他。桑维翰对此感到非常失望,并感叹晋氏已经没有食物可以吃了。这里的“晋氏”指的是后晋这个国家,“无食”则是指国力已经衰竭到无法维持正常的生活了。

这首诗通过对契丹军队的行为的描述和晋国内部的困境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的画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