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漳州将林赞尧作乱,杀监军使周承义、剑州刺史陈诲。泉州刺史留从效举兵逐赞尧,以泉州裨将董思安权知漳州。唐主以思安为漳州刺史,思安辞以父名章。唐主改漳州为南州,命思安及留从效将州兵会攻福州。庚辰,围之。福州使者至钱塘,吴越王弘佐召诸将谋之,皆曰:“道险远,难救。”惟内都监使临安水丘昭券以为当救。弘佐曰:“脣亡齿寒,吾为天下元帅,曾不能救邻道,将安用之!诸君但乐饱食安坐邪!”壬午,遣统军使张筠、赵承泰将兵三万,水陆救福州。
先是募兵,久无应者,弘佐命纠之,曰:“纠而为兵者,粮赐减半。”明日,应募者云集。弘佐命昭券专掌用兵,昭券惮程昭悦,以用兵事让之。弘佐命昭悦掌应援馈运事,而以军谋委元德昭。德昭,危仔倡之子也。弘佐议铸铁钱以益将士禄赐,其弟牙内都虞候弘亿谏曰:“铸铁钱有八害:新钱既行,旧钱皆流入邻国,一也;可用于吾国而不可用于它国,则商贾不行,百货不通,二也;铜禁至严,民犹盗铸,况家有铛釜,野有铧犁,犯法必多,三也;闽人铸铁钱而乱亡,不足为法,四也;国用幸丰而自示空乏,五也;禄赐有常而无故益之,以启无厌之心,六也;法变而敝,不可遽复,七也;‘钱’者国姓,易之不祥,八也。”弘佐乃止。杜威、李守贞会兵于广晋而北行。威屡使公主入奏,请益兵,曰:“今深入虏境,必资众力。”由是禁军皆在其麾下,而宿卫空虚。


  1. 译文:

    唐主将漳州改名为南州,任命董思安和留从效共同指挥军队攻打福州。福州被围困,福州使者请求救援。吴越王召集将领商议,都认为救兵困难。董思安的内弟水丘昭券认为应该出兵救援。吴越王不听劝告,认为唇亡齿寒,不如坐看福州灭亡,对将领们说:“你们只享受美食,坐享其成。”第二天,派遣张筠和赵承泰率军三万人,水陆并进,前往救援福州。


  2.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后晋时期的战乱情况。诗中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将领们的不同观点和行动。吴越王弘佐在面对福州被围的情况时,选择了坐视不管,认为这是唇亡齿寒的道理,而不是及时援救。这种观点反映了当时的一种政治观念,即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诗中也提到了董思安和水丘昭券的观点,他们认为应该出兵救援福州。然而,吴越王最终决定不采取行动。诗中通过对将领们的描写,展现了当时战争和政治的复杂性。


  3. 注释:


  • 资治通鉴:这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编年体著作,记录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开始的历史事件。
  • 唐主:指当时的唐朝皇帝唐僖宗。
  • 闽人铸铁钱:这是当时的一种做法,闽地的人用铁来铸造货币,但这种做法并不成功。
  1. 关键词解释与释义:
  • 漳州:这是一个地名,位于中国福建省南部。
  • 林赞尧:此人是漳州的官员,后来发动叛乱。
  • 监军使周承义、剑州刺史陈诲:这些人物在故事中被杀。
  • 泉州裨将董思安:董思安是泉州的一位将领,后来被任命为代理漳州的长官。
  • 南州:这是漳州改名后的地名,由唐主下令设立。
  • 福州使者至钱塘:这里的福州使者指的是前往杭州的钱塘(今杭州市)的使者,他们请求援救福州。
  • 吴越王:这是一个地方割据势力的代表人物,名为弘佐。
  1. 诗句解读:
    “唐主将漳州改名为南州,任命董思安和留从效共同指挥军队攻打福州。福州被围困,福州使者请求救援。”
  • “唐主将漳州改名为南州”:这一行为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动荡和权力更迭。南州的设立可能是为了加强对漳州的控制。
  • “任命董思安和留从效共同指挥军队攻打福州”:这说明董思安被任命为代理漳州长官,他的任务是带领军队进攻福州。
  • “福州被围困,福州使者请求救援”:这句话描述了福州被敌军包围的情况,同时也表达了福州使者向吴越王寻求援助的信息。
  1. 赏析:
    整首诗通过描绘后晋时期的战乱情况,展示了将领们的不同观点和行动。吴越王弘佐在面对福州被围的情况时,选择了坐视不管,认为这是唇亡齿寒的道理,而不是及时援救。这种观点反映了当时的一种政治观念,即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诗中也提到了董思安和水丘昭券的观点,他们认为应该出兵救援福州。然而,吴越王最终决定不采取行动。诗中通过对将领们的描写,展现了当时战争和政治的复杂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