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契丹三万寇河东。壬辰,刘知远败之于杨武谷,斩首七千级。
汉刘思潮等既死,陈道庠内不自安。特进邓伸遗之《汉纪》,道庠问其故,伸曰:“憨獠,此书有诛韩信、醢彭越事,宜审读之!”汉主闻之,族道庠及伸。
李弘义自称威武留后,权知闽国事,更名弘达,奉表请命于晋。甲午,以弘义为威武节度使、同平章事,知闽国事。
张彦泽奏败契丹于定州北,又败之于泰州,斩首二千级。
辛丑,福州排陈使马捷引唐兵自马牧山拔寨而入,至善化门桥,都指挥使丁彦贞以兵百人拒之。弘达退保善化门,外城再重皆为唐兵所据。弘达更名达,遣使奉表称臣,乞师于吴越。
楚王希范知帝好奢靡,屡以珍玩为献,求都元帅。甲辰,以希范为诸道兵马都元帅。
丙辰,河决澶州临黄。

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五·后晋纪六

九月,契丹三万寇河东。壬辰,刘知远败之于杨武谷,斩首七千级。

汉刘思潮等既死,陈道庠内不自安。特进邓伸遗之《汉纪》,道庠问其故,伸曰:“憨獠,此书有诛韩信、醢彭越事,宜审读之!”汉主闻之,族道庠及伸。

李弘义自称威武留后,权知闽国事,更名弘达,奉表请命于晋。甲午,以弘义为威武节度使、同平章事,知闽国事。

张彦泽奏败契丹于定州北,又败之于泰州,斩首二千级。

辛丑,福州排陈使马捷引唐兵自马牧山拔寨而入,至善化门桥,都指挥使丁彦贞以兵百人拒之。弘达退保善化门,外城再重皆为唐兵所据。弘达更名达,遣使奉表称臣,乞师于吴越。

楚王希范知帝好奢靡,屡以珍玩为献,求都元帅。甲辰,以希范为诸道兵马都元帅。

丙辰,河决澶州临黄。

译文:

九月,契丹军三万人入侵河东地区。壬辰日,刘知远在杨武谷击败契丹军,斩杀敌军七千名。
汉朝的刘思潮等已经战死,陈道庠内心不安。特进邓伸送给他《汉纪》,陈道庠询问其中的原因,邓伸说:“憨獠,这本书中有杀韩信、醢彭越的事情,应该仔细阅读。”汉主得知这一情况后,将陈道庠及其家族全部处死。
李弘义自称威武留后,代理管理闽国事务,改名为李弘达,并向晋朝上表请求任命。甲午日,晋高祖任命李弘义为威武节度使、同平章事,代理闽国事务。
张彦泽在定州北面和泰州两地成功击退了契丹军队,共斩杀敌人两千名。
辛丑日,福州的排陈使马捷带领唐朝士兵从马牧山发起进攻,并攻占了城池,到达善化门桥时,都指挥使丁彦贞领兵一百人进行抵抗。李弘达退回保护善化门,内外城墙都被唐朝军队占领。李弘达改名为李达,并派遣使者向吴越王国称臣,请求援救。
楚王李希范了解到皇帝喜好奢侈,多次以珍贵的宝物进献,请求授予自己都元帅的头衔。甲辰日,晋高祖任命李希范为诸道兵马都元帅。
丙辰日,黄河在澶州临黄决堤。

注释:

  • 齐王下开运二年(乙巳,公元九四五年):这是《资治通鉴》中的时间表述方式,“齐王”可能指的是当时的皇帝或某个高官的封号,“下”表示这是该皇帝的统治时期,“开运二年”则是具体的年份,“乙巳”是该年的第一天,即八月一日。
  • 九月,契丹三万寇河东。壬辰,刘知远败之于杨武谷,斩首七千级:描述了一次发生在945年(开运二年)九月的历史事件,其中契丹军有三万兵力侵犯河东地区。在杨武谷,刘知远的军队击败了契丹军队,并且斩杀了七千名敌军。
  • 汉刘思潮等既死,陈道庠内不自安:这里提到的“汉”很可能是指五代十国时期的前汉。刘思潮等人死后,陈道庠感到不安。
  • 张彦泽奏败契丹于定州北:张彦泽是一名军事将领,他在定州北部成功地击退了契丹军队。
  • 辛丑,福州排陈使马捷引唐兵自马牧山拔寨而入:描述的是福州的马捷带领唐朝军队从马牧山发起进攻,并且成功攻占了城池。
  • 丙辰,河决澶州临黄:这里的“河”指黄河,“澶州临黄”是黄河决堤的一个具体位置。

赏析:

此段记载了后晋时期的一系列重大军事事件以及政治变动。通过这些事件,我们可以看到政权更迭的复杂性和战争对地方的影响,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状态。特别是涉及的人物如刘知远、张彦泽、李弘义等,他们的行动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政局,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未来历史的走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