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陈诲自福州还,至剑州,耻无功,矫诏使侍卫官顾忠召弘义入朝,自称权福州军府事,擅发汀、建、抚、信州兵及戍卒,命建州监军使冯延鲁将之,趣福州迎弘义。延鲁先遗弘义书,谕以祸福。弘义复书请战,遣楼船指挥使杨崇保将州师拒之。觉以剑州刺史陈诲为缘江战棹指挥使,表:“福州孤危,旦夕可克。”唐主以觉专命,甚怒,群臣多言:“兵已傅城下,不可中止,当发兵助之。”丁丑,觉、延鲁败杨崇保于候官,戊寅,乘胜进攻福州西关。弘义出击,大破之,执唐左神威指挥使杨匡鄴。唐主以永安节度使王崇文为东南面都招讨使,以漳泉安抚使、谏议大夫魏岑为东面监军使,延鲁为南面监军使,会兵攻福州,克其外郭。弘义固守第二城。
冯晖引兵过旱海,至辉德,糗粮已尽。拓跋彦超众数万,为三陈,扼要路,据水泉以待之。军中大惧。晖以赂求和于彦超,彦超许之。自旦至日中,使者往返数四,兵未解。药元福曰:“虏知我饥渴,阳许和以困我耳;若至暮,则吾辈成擒矣。今虏虽众,精兵不多,依西山而陈者是也。其馀步卒,不足为患。请公严阵以待我,我以精骑先犯西山兵,小胜则举黄旗,大军合势击之,破之必矣。”乃帅骑先进,用短兵力战。彦超小却,元福举黄旗,晖引兵赴之,彦超大败。明日,晖入灵州。
资治通鉴 · 卷二百八十五 · 后晋纪六
唐陈诲自福州还,至剑州,耻无功,矫诏使侍卫官顾忠召弘义入朝。自称权福州军府事,擅发汀、建、抚、信州兵及戍卒,命建州监军使冯延鲁将之,趣福州迎弘义。延鲁先遗弘义书,谕以祸福。弘义复书请战,遣楼船指挥使杨崇保将州师拒之。觉以剑州刺史陈诲为缘江战棹指挥使,表:“福州孤危,旦夕可克。”唐主以觉专命,甚怒,群臣多言:“兵已傅城下,不可中止,当发兵助之。”丁丑,觉、延鲁败杨崇保于候官,戊寅,乘胜进攻福州西关。弘义出击,大破之,执唐左神威指挥使杨匡邺。唐主以永安节度使王崇文为东南面都招讨使,以漳泉安抚使、谏议大夫魏岑为东面监军使,延鲁为南面监军使,会兵攻福州,克其外郭。弘义固守第二城。
唐末五代之际,战事频繁,陈诲作为福州的将领,面对困境,采取了主动出击的策略。他不仅通过伪造诏书命令侍卫官顾忠召弘义入朝,而且擅自调动汀、建、抚、信等州的兵力和戍卒,企图一举攻破福州,并迫使弘义归降。这一举措虽显示了他的勇气与决心,但也暴露了他在军事指挥上的不足。尽管他最终未能成功,但这场战役也反映了当时政治局势的复杂性和战争状态下的种种无奈。
冯延鲁和王崇文等人在福州外围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他们并未能深入城内。在与杨崇保的战斗中,他们虽然取得了暂时的胜利,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种僵持的局面对双方都是一种考验,也是对双方战略决策的检验。
在福州城下的战斗之外,陈诲的军事行动同样引起了朝廷的关注和争议。唐主对于他的专断行为极为不满,认为他过于自信且缺乏深思熟虑。在这种背景下,群臣纷纷提出应如何应对当前形势的建议,显示出他们对国家危机的担忧以及对陈诲行动的反对。尽管有大臣建议继续支持福州,但也有人担心一旦停止支援将无法维持现状。这种复杂的政治氛围反映了当时中央与地方之间权力斗争的激烈程度,以及各方对国家利益的不同理解和追求。
随着战事的发展,福建地区的形势变得更加严峻。福州孤危的处境让唐主倍感压力,他认为福州的存亡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安危。因此,唐主决定发动更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试图从外部击败福州的守军。然而,由于陈诲的行动已经引起了朝廷的不满,唐主不得不考虑如何平衡各方利益,以确保军事行动的顺利进行。
在这场持续数日的战争中,陈诲、冯延鲁、王崇文等人展现了各自的军事才能和策略布局。他们之间的合作和冲突不断上演,既是力量的较量,也是智慧的对决。每一次战斗都是对军队实力和指挥能力的一次考验,也反映了那个时代军事战略与战术的发展水平。这些战役不仅考验着参战各方的军事素养和应变能力,也体现了他们在乱世中的求生欲望和战斗意志。
在这场战争中,士兵们面临着极大的心理压力和身体消耗。长期的征战使得士兵身心俱疲,士气低落。然而,正是在这种艰苦环境中,士兵们展现出顽强的战斗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他们不畏艰难困苦,坚守岗位,勇往直前,用自己的生命捍卫着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这种精神在战争史上被广泛传颂,成为激励后人的强大动力。
这场战争也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格局和社会心态。它不仅改变了福建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也对整个中原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场战争结束后,福建地区成为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地区,为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做出了贡献。同时,这场战争也促使人们反思战争的本质和意义,促使社会更加注重和平与发展。
这场发生在唐朝末年的福州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军事事件。它不仅展示了当时军事战略的高超技巧和将领们的智慧与勇气,也反映了战争对国家、社会乃至个人命运的巨大影响。通过对这场战争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它们对社会和个人产生的深远影响。
译文:
唐陈诲从福州返回时到达剑州,因为没有功绩而感到羞耻,就假托皇帝的命令,派侍卫官顾忠去召见闽国将领王弘义入朝,自己则谎称自己是福州军府事,擅自调集汀州、建州、抚州、信州的兵卒以及戍卫,命令建州监军使冯延鲁领兵前往福州迎接王弘义。延鲁先给王弘义写信,告知祸福利害。王弘义回信请求出战,便派遣楼船指挥使杨崇保率领福州的军队来抵御他。觉以剑州刺史的身份担任缘江战棹指挥使,向唐主上表:“福州孤危,旦夕可能攻克。”唐主因为觉独断专行,非常愤怒,许多大臣都认为:“兵已逼近城下,不能中止,应当发兵帮助他。”丁丑,冯延鲁和杨崇保在侯官打败顾忠,戊寅,冯延鲁乘胜进军攻打福州西边的城门。王弘义出城迎战,大败冯延鲁的进攻,抓获了唐左神威指挥使杨匡邺。唐主因为永安节度使王崇文为东南面都招讨使,而把漳泉安抚使、谏议大夫魏岑任东面监军使,延鲁为南面监军使,会师攻打福州,攻克了福州的外城。王弘义坚守第二城。
冯晖率兵经过旱海,到辉德时粮草已尽。拓跋彦超拥有数万大军,布成三阵,占据要道,据守水源以待王弘义。军中十分恐惧。冯晖用钱财贿赂拓跋彦超以求和,拓跋彦超答应了。自早上一直到中午过了好几回,使者往返多次都没有结果。药元福说:“胡虏知道我饥渴,假装讲和实际上是想困住我们;等到天黑时,我们的将士就要被俘了。现在敌人虽有众多精兵,但其主力不过是依山而设的士卒罢了。其余步兵不足为患。我请求您严明军纪等待我方精锐骑兵先行突破敌军西山部队。小胜之后再挥黄旗进攻敌人,我军大举合力攻击必定能够战胜。”于是率领精锐骑兵率先冲锋。拓跋彦超稍退让,药元福举起黄旗,冯晖带兵前来支援,拓跋彦超大败。第二天,冯晖进入灵州。
注释:
- 2024年10月4日 · 资治通鉴原文带拼音及翻译,【资治通鉴】「后晋纪六」起旃蒙大荒落八月,尽柔兆敦牂,凡三年有奇。 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中天福四年(己亥,公元九三九年)春,正月,辛亥,以澶州防御使 资治通鉴原文带拼音及翻译,【资治通鉴】「后晋纪三」起屠维大渊献,尽重光赤奋若,凡三年。 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中天福四年(己亥)春,正月,辛亥,以澶州防御使。
-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述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该书详细记录了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古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参考。
- 唐陈诲自福州还,至剑州,耻无功,矫诏使侍卫官顾忠召弘义入朝。自称权福州军府事,擅发汀、建、抚、信州兵及戍卒,命建州监军使冯延鲁将之,趣福州迎弘义。延鲁先遗弘义书,谕以祸福。弘义复书请战,遣楼船指挥使杨崇保将州师拒之。觉以剑州刺史陈诲为缘江战棹指挥使,表:“福州孤危,旦夕可克。”唐主以觉专命,甚怒,群臣多言:“兵已傅城下,不可中止,当发兵助之。”丁丑,觉、延鲁败杨崇保于候官,戊寅,乘胜进攻福州西关。弘义出击,大破之,执唐左神威指挥使杨匡邺。唐主以永安节度使王崇文为东南面都招讨使,以漳泉安抚使、谏议大夫魏岑为东面监军使,延鲁为南面监军使,会兵攻福州,克其外郭。弘义固守第二城。
- 唐末五代年间,战乱频繁,陈诲作为地方将领,采取积极进取的战术以提升自身地位及影响力。他通过伪造诏书和调动周边州郡军队的方式,意图迅速解决福州问题并迫使弘义投降。此举虽然短期内增强了自身的声望,但也埋下了未来冲突的伏笔。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