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主与契丹结怨,知远知其必危,而未尝论谏。契丹屡深入,知远初无邀遮、入援之志。及闻契丹入汴,知远分兵守四境以防侵轶。遣客将安阳王峻奉三表诣契丹主:一,贺入汴;二,以太原夷、夏杂居,戍兵所聚,未敢离镇;三,以应有贡物,值契丹将刘九一军自土门西入屯于南川,城中忧惧,俟召还此军,道路始通,可以入贡。契丹主赐诏褒美,及进书,亲加“儿”字于知远姓名之上,仍赐以木柺。胡法,优礼大臣则赐之,如汉赐几仗之比,惟伟王以叔父之尊得之。知远又遣北都副留守太原白文珂入献奇缯名马,契丹主知知远观望不至,及文珂还,使谓知远曰:“汝不事南朝,又不事北朝,意欲何所俟邪?”蕃汉孔目官郭威言于知远曰:“虏恨我深矣!王峻言契丹贪残失人心,必不能久有中国。”或劝知远举兵进取。知远曰:“用兵有缓有急,当随时制宜。今契丹新降晋军十万,虎据京邑,未有他变,岂可轻动哉!且观其所利止于货财,货财既足,必将北去。况冰雪已消,势难久留,宜待其去,然后取之,可以万全。”

诗句如下:

  1. 资治通鉴 · 卷二百八十六 · 后汉纪一
  2. 晋主与契丹结怨,知远知其必危,而未尝论谏。
  3. 契丹屡深入,知远初无邀遮、入援之志。
  4. 及闻契丹入汴,知远分兵守四境以防侵轶。
  5. 遣客将安阳王峻奉三表诣契丹主:一,贺入汴;二,以太原夷、夏杂居,戍兵所聚,未敢离镇;三,以应有贡物,值契丹将刘九一军自土门西入屯于南川,城中忧惧,俟召还此军,道路始通,可以入贡。
  6. 契丹主赐诏褒美,及进书,亲加“儿”字于知远姓名之上,仍赐以木柺。胡法,优礼大臣则赐之,如汉赐几仗之比,惟伟王以叔父之尊得之。
  7. 知远又遣北都副留守太原白文珂入献奇缯名马,契丹主知知远观望不至,及文珂还,使谓知远曰:“汝不事南朝,又不事北朝,意欲何所俟邪?”
  8. 蕃汉孔目官郭威言于知远曰:“虏恨我深矣!王峻言契丹贪残失人心,必不能久有中国。”或劝知远举兵进取。知远曰:“用兵有缓有急,当随时制宜。今契丹新降晋军十万,虎据京邑,未有他变,岂可轻动哉!且观其所利止于货财,货财既足,必将北去。况冰雪已消,势难久留,宜待其去,然后取之,可以万全。”

译文如下:

  1. 晋主与契丹结下怨恨,知道远知道他一定会处于危险中,但从未劝说过他。
  2. 契丹屡次深入内地,知道远起初并没有邀请抵御和援助的意愿。
  3. 等到听说契丹进入汴京,知道远分派兵众防守四个边境来防备侵扰。
  4. 派遣客将安阳王峻奉上三道奏表到契丹主处:一是祝贺进入汴京;二是由于太原夷族和汉族混住,戍兵聚集在这里,不敢离开镇所;三是因为有应向契丹交纳的贡物,正值契丹将领刘九一的军队从土门西边入侵并驻扎在南川时,城中人感到忧虑恐惧,等召回这支队伍,道路才开通,才能向契丹纳贡。
  5. 契丹主赐给诏书加以赞扬,以及收到书信后,亲自在知道远的名字后面加上了“儿”字,并赏赐给他一根木槌。按照胡人的风俗,对大臣表示敬意就会赠予礼物,类似于汉朝赏赐几杖那样的礼仪,只有伟王因为是叔父的关系才得到这样的待遇。
  6. 知道远又派遣北都副留守太原人白文珂入宫贡献珍稀的丝绸和名马。契丹主知道了知道远观望的态度后,等到白文珂回来时,让他告诉知道远说:“你不侍奉南朝,也不侍奉北朝,你打算等待什么呢?”
  7. 蕃汉孔目官郭威对知道远说:“契丹对我们非常痛恨!王峻说契丹贪婪残暴失去了民心,一定不能长久占有中国。”有人劝说知道远起兵进攻契丹。知道远说:“军事行动有急有缓,应该根据时局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现在契丹刚刚投降了晋国的十万军队后,虎踞着都城,没有其他的变化发生,怎么能轻易出兵呢?况且看他们贪图的是财物,财物充足之后必然会离去。何况冰霜已经融化,形势难以持久停留,应该等待他们离去之后再进行攻击,这样才可以万无一失。”

赏析如下:

这首诗是晋景行帝时期与契丹之间的外交往来情况的描述。诗中主要描绘了晋主与契丹的结怨、契丹的入侵、晋主的应对策略、以及双方的互动情况。通过这些描述,展现了当时中原地区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及中原王朝面对外敌侵略时的艰难处境和应对之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