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左匡圣马步都指挥使、保宁节度使安思谦谮杀张业,废赵廷隐,蜀人皆恶之。蜀主使将兵救王景崇,思谦逗桡无功,内惭惧,不自安。自张业之诛,宫门守卫加严,思谦以为疑己,言多不逊。思谦典宿卫,多杀士卒以立威。蜀主阅卫士,有年尚壮而为思谦所斥者,复留隶籍,思谦杀之,蜀主不能平。思谦三子,扆、嗣、裔,倚父势暴横,为国人患。翰林使王藻屡言思谦怨望,将反,丁巳,思谦入朝,蜀主命壮士击杀之,及其三子。藻亦坐擅启边奏,并诛之。
北汉兵屯梁侯驿,昭义节度使李筠遣其将穆令均将步骑二千逆战,筠自将大军壁于太平驿。张元徽与令均战,阳不胜而北,令均逐之,伏发,杀令均,俘斩士卒千馀人。筠遁归上党,婴城自守。筠,即李荣也,避上名改焉。
诗句:资治通鉴 · 卷二百九十一 · 后周纪二
译文:在后周的纪二中,我们记载了蜀国左匡圣马步都指挥使、保宁节度使安思谦如何诬陷张业,废黜赵廷隐。由于他的阴谋,蜀国人民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厌恶。他试图带领军队去救援王景崇,但最终无功而返,内心感到惭愧和恐惧。自张业被诛杀以来,宫廷守卫加强,安思谦因此感到不安,他以不逊的言论和杀害士兵来树立自己的威信。然而,这些行为并未得到蜀主的宽恕,反而加剧了他的孤立。最后,安思谦的三个儿子,安扆、安嗣、安裔,利用父亲的势力横行霸道,成为国家的祸害。
赏析:本段文字详细记录了安思谦的阴谋与失败。通过描述其陷害张业,废黜赵廷隐,以及他在面对内忧外患时的种种行为,生动展现了他的狡诈与无能。特别是他因内部矛盾激化而采取极端手段,如滥杀士卒等,进一步加深了蜀国人民的敌意,也反映出他的个人品质和治国能力的矛盾冲突。此外,通过提及北汉兵屯梁侯驿及昭义节度使李筠的应对策略,揭示了当时的军事形势和各方势力的动态。整体而言,这段文字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历史事件的详实记述,还展示了人物性格与社会背景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