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希崇及王延政之子继沂皆在扬州,诏抚存之。
丙午,孙晟等至上所。庚戌,上遣中使以孙晟诣寿春城下,示刘仁赡,且招谕之。仁赡见晟,戎服拜于城上。晟谓仁赡曰:“君受国厚恩,不可开门纳寇。”上闻之,甚怒,晟曰:“臣为唐宰相,岂可教节度使外叛邪!”上乃释之。
唐主使李德明、孙晟言于上,请去帝号,割寿、濠、泗、楚、光、海六州之地。仍岁输金帛百万以求罢兵。上以淮南之地已半为周有,诸将捷奏日至,欲尽得江北之地,不许。德明见周兵日进,奏称:“唐主不知陛下兵力如此之盛,愿宽臣五日之诛,得归白唐主,尽献江北之地。”上乃许之。晟因奏遣王崇质与德明俱归。上遣供奉官安弘道送德明等归金陵,赐唐主诏,其略曰:“但存帝号,何爽岁寒!倘坚事大之心,终不迫人于险。”又曰:“俟诸郡之悉来,即大军之立罢。言尽于此,更不烦云,苟曰未然,请从兹绝。”又赐其将相书,使熟议而来。唐主复上表谢。
诗句:马希崇及王延政之子继沂皆在扬州,诏抚存之。三月,甲午朔(初一),后周世宗巡视水寨,到达淝桥,亲自捡取一块石头,骑在马上拿着到寨中供炮使用,随从官员过桥的每人也携带一块石头。
译文:南唐的马希崇和王延政的儿子王继沂都在扬州,皇帝下诏安抚他们。三月,甲辰日,后周世宗巡视水寨,到达淝桥,亲自捡取一块石头,骑在马上手持石头到寨中用来射击,随从官员通过桥梁的人每人都携带石头。
注释:甲辰日是农历月份的第一天,即三月初一。“诏抚存之”表示皇帝下诏安抚南唐的马希崇和王延政的儿子王继沂。“刺史”指地方官,这里特指南唐的刺史。“扬州”是南唐的一个州,位于今天的江苏省。“泗州”是南唐的一个州,位于今天的安徽省境内。“濠州”是南唐的一个州,位于今天的安徽省境内。“光州”指的是今中国河南省境内的光山县。“海州”是南唐的一个州,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境内。“岁输金帛百万”意味着每年向后周进贡大量的黄金和绢帛。“罢兵”意味着停止战争。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后周世宗对南唐统治者马希崇和王延政的儿子王继沂的安抚之意,并强调了双方的友好关系以及后周对于维护和平的承诺。诗中的“刺史”一词表明了诗人对南唐地方官的关注,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格局和权力结构。诗中提到的“泗州”和“濠州”等地理位置表明了南唐的领土范围,而“年输金帛百万”则揭示了南唐在军事上的经济负担。诗的最后一句“罢兵”传达了一种和平解决冲突的愿望,反映出作者对国家未来的期待。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表达了政治立场,还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意蕴和政治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