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风云腾涌,急系缆。俄复开霁,遂行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镜”之句为妙。始见庐山及大孤。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晚抵江州。州治德化县,即唐之浔阳县,柴桑、栗里,皆其地也;南唐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岸土赤而壁立,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泊湓浦,水亦甚清,不与江水乱。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其间一日阻风不行,实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
译文与注释:
过小孤山和大孤山
二日早晨,行走了不到二十里地,忽然风云翻滚,急忙系上帆。过了一会儿又开晴,于是航行在彭蠡口,四下望无边际,才知道李白的“开帆入天镜”的诗句很妙。开始看到庐山和小孤山。小孤山的样子类似西梁,虽然不能和庐山一样秀丽,但是在小孤山的旁边,有一些沙洲葭苇,而大孤山则四面都是茫茫的大江,远远看去就像浮在水面上,也是一件奇事。长江从湖口分成一支成为南江,这是江西的路。江水浑浊,每次取用时,都用杏仁来澄净它,过了晚上才能饮用。南江则非常清澈,汇合处如同引绳那样整齐,不相混杂。晚上抵达江州。江州治所是德化县,也就是唐代的浔阳县、柴桑、栗里,都位于此地;南唐时为奉化军节度,现在改为定江军。岸壁红赤而高耸,东坡先生曾经说过:“舟人指点岸如赪”。停泊湓浦,水也非常清澈,不像长江的水混浊。自从七月二十六日开始到这里,前后总共六天时间,中间有一天因为风浪太大无法前行,实际是用了四天半逆行走了七百里路程。
赏析:
本篇记述了诗人于七月二十八日起程沿赣江溯流而上,至江州的经历。作者沿途观览所见景色,有赞美也有批评。
开头三句写行程。“过小孤山大孤山”,点明此次旅行的目的。“忽风云腾涌”,写出发不久便遇到风雨。接着写因遇风雨而不得不改变计划,急系缆绳。“俄复开霁”,“遂行泛彭蠡口”,说明风雨过后天气转好,继续前行。“四望无际”,表明视野开阔。这几句写旅途中遇到风雨的情景,但写得不紧不慢、不慌不忙,显示出作者的从容和镇定。
接下来写沿途的风光。“乃知太白‘开帆入天镜’之句为妙。”李白《送友人》一诗中有“举杯未饮心先醉,愿君裁尽凡俗情”的句子,苏轼在这里借李白诗意说这次旅行,真是一次美妙的航行。“始见庐山及大孤。”庐山在今江西省星子县西北,大孤山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南,两岛分别在长江南北两岸。“状类西梁”,指庐山的形状酷似西方的一座山峰。《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载:“庐山一名匡山,在江州南五十里……其形如城,故谓之匡山。”“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这里以庐山和小孤山作比兴,形象地写出了庐山的秀美,同时以大孤山和小孤山相比,突出了庐山的雄壮。
“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江西路是当时对江南地区的一种统称。江水浑浊是当时江南一带的普遍现象。“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江水浑浊,难以饮用,只好用杏仁来澄清江水。这两句反映了当地人民在艰苦条件下生活的艰辛状况。
“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南江水质清纯,与其它江流不会相混,表现出一种自然和谐的美。
最后写傍晚到达江州的情况。
尾联“泊湓浦”,交代了此行的目的地是江州。“水亦甚清,不与江水乱。”湓浦在今江西省九江市东面,江州即今江西省九江市。这句写湓浦的水也和江水一样清澈。“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其间一日阻风不行,实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这是写自己这次旅行的总时间。七月二十六日出发,到二十七日就遇到了大风,只好停留下来,实际上只经过了六天的时间。在这短短的时间里,顺流而行了七百里远。
此诗语言质朴通俗,叙事简练清晰,描绘生动逼真,把沿途的山水景物写得细腻逼真,使人如临其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