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强风万弩过,舟中侧听披衣坐。
秋来已觉阴气繁,晨兴更见波涛大。
衰梧弱柳不足数,修篁摧折几百个。
飞廉郁然方用事,一威能令万物挫。
人言风怒未渠央,我观暴忽势不长。
会见平川净如镜,刀鱼鸣橹过钱塘。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技巧,赏析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逐句释义:秋夜舟中”,然后根据对诗句的理解结合题目要求作答即可。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答案】
译文:昨夜猛烈的狂风像万弩齐发一样,我乘着小船侧耳倾听时披衣坐着。秋天到来觉得阴气特别繁盛,清晨起来看更觉得波涛汹涌。衰败的梧桐和弱小的柳树不值得数一数,几百条修长的竹子已经摧折。风神郁然威猛正大行其令,一怒之下能使万物挫折。人们都说风暴来得猛烈还没结束,我看暴烈的气势不能长久。不久就见到平川净如明镜,刀鱼鸣橹过钱塘江。注释:①强风万弩:比喻大风强劲,声势浩大;万弩:比喻箭多如万箭齐发。②侧听披衣坐:指在船上侧耳倾听,并披衣而坐在船舱中。③阴气繁:指阴云密布,天气阴暗。④飞廉: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恶鸟,形似鸱枭,有翼。⑤方:才。⑥渠央:犹云“还”。⑦暴忽:形容风势迅猛。⑧钱塘:浙江古称。⑨刀鱼:一种河鱼,因背上长有硬刺而得名。⑩鸣橹:划桨声。
赏析:
首联写舟中人的感受。诗人以“昨夜”点明时间为昨天夜里,“强风万弩”形容风势之猛烈,用“过”字写出风力之大。“侧听”二字,写出了诗人在船上侧立着身子倾听风声的情景,也表现了诗人被这突如其来的强风惊扰得心神不宁的心情。一个“披衣”字,写出了诗人因害怕寒冷而产生的举动。
第二联写舟中人的感受。由前一句的描写可知,诗人是在船上听到一阵紧似一阵的狂风,于是披衣而坐。这时,诗人不禁感叹道:“秋天已至,阴气显得特别浓郁。”这里,“阴气”一词,既指天气阴晦、阴沉,又暗含秋风萧瑟之感。
第三联写舟中人的感受。诗人看到阴气重了,心情也随之变得沉重起来。他继续写道:“清晨起来看,更觉得波涛汹涌。”这句诗中的“晨兴”“波涛汹涌”等词组,形象地描绘了海上景象,生动地表现了海上风浪的壮观场面。
第四联写舟中人的感受。诗人由海上景象,想到岸边景物的变化。他发现,岸边的梧桐和弱小的柳树都不足以与之相比了。这一细节描写,突出了海边景色的壮美与险峻。
第五联写舟中人的感受。诗人看到岸边景色如此壮丽,心中不由得产生了赞美之情。他写道:“飞廉郁然方用事,一威能令万物挫。”飞廉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它能够呼风唤雨,控制风雨,所以这里用“方用事”来形容飞廉正在发挥作用。这句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飞廉力量的赞叹之情,而且也暗示了海上风浪的凶猛。
第六联写舟中人的感受。诗人认为飞廉的力量虽大,但时间不会很长。他接着写道:“人言风怒未渠央,我观暴忽势不长。”这里的“人言”是指人们的说法或观点,“渠央”是“还”的通假字,意思是还未到尽头,“暴忽”则强调了风浪的突然性和不可预测性。通过对比分析,诗人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观点。
第七联写舟中人的感受。诗人认为虽然风浪尚未结束,但它并不会持久。他继续写道:“会见平川净如镜,刀鱼鸣橹过钱塘。”这里的“平川”指的是平坦的河流两岸地带,“刀鱼”是一种生活在浅滩上的一种鱼类,它的身体两侧有锋利的尖刺,故又称“剑鱼”。这句诗中的“净如镜”和“鸣橹”等词语,形象地描绘了河边景色的宁静与美丽。最后一句诗中“刀鱼”“钱塘”等关键词语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诗意,也增添了画面感。
这首诗以“秋夜舟中”作为开篇,通过对海上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风力的赞美之情以及自己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全诗语言简练明快,结构严谨紧凑,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