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箱岭恶莫摧轮,游子思亲泪满巾。
万里有尘遮白日,一行无树识新春。
幽禽才啭已催客,狂石欲奔如避人。
虏酒相邀绝峰饮,却因高处望天津。

新馆

【注释】偏箱岭:山名,在今四川彭州。恶莫摧轮:形容山路险峻,不可摧折车轮。游子:指诗人自己。

【译文】

山势险峻,路又崎岖,诗人想到远离家乡的亲人时,不禁泪湿了衣巾。

万里长空被尘土遮蔽,太阳也失去了往日的光辉,春天的气息无处可寻。

鸟儿刚刚啼鸣,就催人起身,巨石欲奔,却像躲避行人一样。

虏酒相邀,绝峰之上饮宴作乐,然而高远的山峰使诗人只能从高处遥望故乡天津。

赏析:

首句写“偏箱岭”,是诗人登山时见到的山景,也是全诗的起兴之笔。偏箱岭,即岷山山脉中段的一座山峰,因形似箱子而得名。此山位于今四川省彭州市西北,海拔3480米。诗人登上偏箱岭后,顿觉“山险路危”:“偏箱岭恶莫摧轮”,意思是说山路险陡,简直无法摧折车轮。这两句诗,把诗人登山时所见的险峻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为后文抒情作了铺垫。接下来,诗人写到他离开家乡时的情景:“游子思亲泪满巾。”这句诗中的关键词是“思亲”。这是一首思乡之作,诗人离家在外,身在异乡,面对自然景物,触景生情,思念起自己的家乡来。“游子”就是离家远行的人,这里特指诗人自己。“思亲泪满巾”中的“泪满巾”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的悲苦心情。

第二联写诗人在山中看到的自然景色:万里长空被尘土遮断,连那久违的白日也失色无光;春天的景象已无处寻觅。这里的“尘”、“日”、“春”都是用比喻的手法,以喻人世沧桑之感。诗人在山中看到的一切,都令人感到凄凉、悲凉。这两句诗中,“万里有尘遮白日”一句,写得最为出色。“万里”一词写出了诗人所处位置的遥远和孤独,“尘”字既写出了山间环境恶劣,也暗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影响;“遮白日”则写出了诗人所看到的景象,也暗示了他心中的那种无奈和悲哀之情。

第三联写的是诗人在山上听到鸟儿的声音。“幽禽才啭已催客”,这两句诗中的“幽禽”是指山中鸟儿,“啭”是鸟叫声。“才啭”二字表明鸟儿刚刚叫唤,声音清脆悦耳,使人听了感到愉悦和舒畅。可是,这美妙的音乐声却像是在催促诗人快快下山离去,以免耽误时间。在这里,诗人运用了比兴的手法,把鸟儿的叫声拟人化了,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情感。而这种情感,正是诗人内心的一种感受。

第四联写诗人在山中看到一块巨石,它仿佛在向人们示警:“狂石欲奔如避人”。这里的“狂石”是指那块巨石,“欲奔”是指石头想要移动、滚动的意思,“如避人”则是说巨石就像害怕人一样避开行人。这两句诗中的“欲奔”、“避人”等词语,都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恐惧之情,也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担忧。

最后一句是全诗的总结性语句:“虏酒相邀绝峰饮,却因高处望天津。”这里的“虏酒”是指匈奴的美酒,“绝峰”是指最高的山峰,“天津”是指黄河的上游地区。诗人与匈奴人在山顶上饮酒作乐,但因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所以只能从高处眺望家乡。这两句诗中的“却因高处望天津”一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一方面他想通过喝酒来排遣心中的忧愁,另一方面他又想通过看家乡来缓解心中的思念之情。这种矛盾的心情,使诗人感到十分痛苦。

这首五律诗通过对山水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一个游子在外思念家乡的情感状态。全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艺术感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