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石何凿凿,渤潏涌山脚。
含虚光可鉴,倒影壁如削。
弥漫到前溪,支脉通远壑。
白龙乃神物,胡此恋一勺。
势能为霖雨,力可兴雷雹。
上天未有命,兹焉缩头角。
应防困蝼蚁,泥蟠讵敢跃。
菹醢曾是忧,豢养殊非乐。
亦如君子道,出处贵先觉。
吾生苦迁谪,未免郡政缚。
偶来泉畔坐,感兴题秋箨。
斗薮缨上尘,试就清涟濯。
聊将一掬水,洗我面惭怍。
日暮不忍归,风埃满城郭。

【译文】:

白色的瀑布在岩石上飞泻,山脚处波涛滚滚。它含虚光可以照亮,倒影映照着山壁如同刀削一般。水流弥漫到前溪,支脉通向远处的山谷。白龙是神奇的事物,为什么偏偏留恋着这一勺清水?水势能够降下大雨,力量足以引发冰雹。上天没有赋予它的命数,却在这里束手无策。应该防止蝼蚁陷入困境,泥潭里哪敢跳跃。即使被菹醢(古代一种肉酱)裹住,也曾经忧虑。饲养它并非快乐之事。就像君子之道,出仕和退隐都应早做决定。我一生遭遇贬黜,不免受到郡政的束缚。偶尔来到泉边坐下,感怀秋笋而题诗。斗薮(水边的沙地)上面沾满尘垢,试着到清涟的水里洗涤。聊以一掬泉水洗去我的惭愧。日暮时分不忍回去,风沙满城郭。

【赏析】:

此诗为七言律诗,共八句,每两句一组,押韵平仄相间,声调和谐悦耳。全诗意境清新自然。

“崖石何凿凿,渤潏涌山脚。”开篇就描绘了一幅山涧飞瀑、碧波涌动的自然景观。诗人用“凿凿”形容山石,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瀑布的气势磅礴。接着,诗人将目光投向山腰,那里是飞流直下的瀑布,波涛汹涌。这一句既写出了瀑布的壮观景象,又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含虚光可鉴,倒影壁如削。”诗人进一步描绘了瀑布的美景。瀑布含着虚光,如同一面明镜,映照出山壁的陡峭与秀丽。这一句既写出了瀑布的光影效果,又表现了诗人对瀑布的赞美之情。

“弥漫到前溪,支脉通远壑。”诗人继续描绘了瀑布的流向。瀑布水流弥漫到前溪,其支脉延伸至远方的山谷,形成了一幅壮丽的画面。这一句既写出了瀑布的流向,又表达了诗人对瀑布景色的喜爱之情。

“白龙乃神物,胡此恋一勺。”诗人转而议论起白龙的传说。他认为白龙是神圣之物,为何偏偏留恋着这一勺清水呢?这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对白龙传说的兴趣,又引发了读者的思考。

“势能为霖雨,力可兴雷雹。”诗人进一步发挥议论。认为白龙的势能可以为大地带来滋润的雨露,其力量可以引发雷电般的冰雹。这一句既表现出诗人对白龙威力的夸张描绘,又赋予了白龙以神秘色彩。

“上天未有命,兹焉缩头角。”诗人感慨白龙的命运无常,无法掌握自己的未来。这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对白龙命运的感叹,又引发了读者对于命运的思考。

“应防困蝼蚁,泥蟠讵敢跃。”诗人进一步提醒人们要警惕白龙的潜在威胁。蝼蚁虽小,但也有可能成为白龙的食物;即使是泥潭中的蚯蚓,也不敢轻易跃出寻求生机。这一句既告诫人们要谨慎对待白龙,又表现了诗人的敏锐观察力。

“菹醢曾是忧,豢养殊非乐。”诗人反思豢养白龙是否真的快乐。菹醢是一种古代酷刑,用来折磨罪犯;而豢养白龙则显得毫无乐趣可言。这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对豢养白龙的不满,又体现了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亦如君子道,出处贵先觉。”诗人最后总结出一条道理:就像君子之道那样,出仕和退隐都应早有决定。这一句既总结了全文,又表达了诗人的人生哲理。

整首诗通过描绘瀑布、白龙等自然景物及其传说,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同时,诗人还结合现实生活,提出了人生哲理,使诗歌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