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叶天中五百尊,目连罗睺皆骏奔。
阿难啼哭佛日昏,谁为设法沙林园。
帝释拥护六凿根,习气脱尽婆罗门。
仁山金碧耀人天,瞻礼愿见前世缘。
法螺一吹天上闻,还报十方罗汉恩。

【注释】

仁山:指佛教中的“五山”。五山,又称“五花山”,是指中国佛教的五大圣地。

五百罗汉:佛教中的修行者。

迦叶天中:指佛教中迦叶尊者的居处,位于天上。

目连:指目犍连尊者,是佛教中的一位重要菩萨。

罗睺:古代神话中的一种恶兽,此处比喻那些不修行的人。

阿难:指阿那律尊者,是佛教中的一位重要菩萨。

六凿根:即六根,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官。

婆罗门:印度古国名。这里借指世俗人。

帝释:印度神话中的最高天神,此处借指佛陀。

沙林园:佛塔园林,用以安置舍利。

法螺:佛教法器。

【赏析】

这首诗是赞颂佛教中五百罗汉的诗作。它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表现了对佛教教义和修行者的崇敬之情。全诗以“仁山五百罗汉赞”为题,从不同的角度赞美了佛教中的五位重要菩萨(迦叶、目连、阿难、帝释、沙林园)。

诗的第一句“迦叶天中五百尊”,直接点出了迦叶尊者在佛教中的崇高地位,以及他的居所——天中。这里的“天中”,既是指天空之中,也暗示着佛教的无上境界。接着,诗人通过“目连罗睺皆骏奔”的描写,表达了对那些不修行、沉溺于世俗欲望的人们深深的忧虑,同时也表达了对修行者的赞美之情。

第三句“阿难啼哭佛日昏”,描绘了阿难尊者因悲悯众生而流泪哭泣的场景。这里的“佛日昏”既是一种修辞手法,也暗示了佛教教义中的慈悲观念。最后一句“谁为设法沙林园”,则提出了一个疑问,即是谁创造了这样一个充满智慧的佛教世界?这里的“沙林园”既是指佛塔园林,也暗示了佛教的无尽智慧。

第四句“帝释拥护六凿根”,则是对佛陀的一种象征性描述。这里的“六凿根”指的是佛教中的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而“帝释拥护”,则表明了佛陀被尊崇和崇拜的地位。同时,这句诗也传达了一种对佛陀的智慧和力量的赞叹。

第五句“习气脱尽婆罗门”,进一步强调了修行者对于世俗欲望的超脱。这里的“婆罗门”指的是古印度的俗人。而“习气脱尽”,则表明了修行者已经摆脱了世俗的束缚和困扰。最后一句“仁山金碧耀人天”,则是对仁山金碧辉煌的景象进行描绘。这里的“仁山”既是佛教中的圣地之一,也是对仁山金碧辉煌景象的一种象征性描述。而“耀人天”则表明了仁山的美丽和神圣。

最后一句“瞻礼愿见前世缘”,则是表达了人们对佛教的敬仰之情和对前生缘分的感慨。这里的“瞻礼”指的是参拜、礼拜等宗教活动,而“愿见前世缘”则表达了人们对于过去经历和缘分的反思和珍视。

整首诗通过对迦叶尊者、目连尊者、阿难尊者、帝释尊者和沙林园的描述,展现了佛教中五位重要菩萨的伟大形象和崇高地位。同时,诗人也通过对仁山金碧辉煌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仁山的敬仰和对佛法的向往。这首诗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一部值得品读的经典之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