硉硉矹矹,如祝融太华,高不知其几千丈。
轩轩轰轰,如惊雷唳鹤,声彻乎九天之上。
道在真空,空即无相。
以相求之,如盲摸象。
乘机应物,河岳震响。
眼如掣电,舌如奔浪。
转大法轮,说无尽藏。
当恁么时有识之者,个是径山杲和尚。
杲和尚画赞
【注释】: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释道璨的《颂杲和尚画赞》。
【赏析】:这是一首赞美画家杲和尚的诗,通过对杲和尚绘画特点的描述,表达了对他艺术成就的赞誉。诗中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杲和尚的画作描绘得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同时,也通过诗句表达了对艺术创作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一、首句:“硉硉矹矹”
【译文】:高耸入云,宛如祝融峰、华山之巅,不知其有几千里之高。
【赏析】:这句诗以生动的比喻,形容杲和尚画作的高远与雄伟。“硉硉矹矹”,形容词语,形容山势高峻险峻的样子。整句话的意思是说,杲和尚的画作如同祝融峰、华山之巅一般高大,让人无法想象其具体的高度。这既体现了作者对杲和尚画技的赞美,又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眼光和创作风格。
二、次句:“轩轩轰轰”
【译文】:声如惊雷,鹤唳九天,震响河岳。
【赏析】:“轩轩轰轰”,形容词语,形容声音宏大、响亮。整句话的意思是说,杲和尚的画作在视觉上给人以高大雄伟之感的同时,在听觉上也给人以震撼人心的效果。这里的“轩轩轰轰”,既是对画作形象的直接描绘,也是对其艺术魅力的一种赞美。
三、第三句:“道在真空”
【译文】:道法无形,空即是色,无相可得。
【赏析】:这句话是对禅宗“不立文字”的诠释和实践。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道在真空”这一表述,强调了禅宗追求的是超越世俗的真理,即“道”不是具体的物象和概念,而是存在于万物之中的精神境界。这种精神境界既是一种超脱世俗的智慧,也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和修为。
四、第四、五句:“以相求之,如盲摸象”
【译文】:用肉眼去寻求,就如同瞎子摸象一样,只能得到局部而片面的认识。
【赏析】:“以相求之”,形容词语,意思是用眼睛去看或用思维去思考。整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只是用肉眼去寻找真相,那么所得出的认识只能是片面的、不准确的。这与禅宗的“不立文字”的思想相呼应,提醒我们要用心去感受、去体验,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和精髓。
五、第六句:“乘机应物”
【译文】:顺应时机和事物的变化,灵活应对。
【赏析】:“乘机应物”,形容词语,意思是善于把握时机和事物的变化。整句话的意思是说,画家应该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洞察力以及对艺术规律的掌握能力,这样才能创作出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作品。这也体现了禅宗强调的实践性和体验性,只有通过实际的创作活动才能真正领悟到禅理的真谛。
六、七、八句:“眼如掣电 舌如奔浪”
【译文】:眼神犀利如闪电,语言表达迅速如奔流之水。
【赏析】:这两句诗通过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进一步描绘了画家杲和尚的才华横溢和技艺精湛。其中,“眼如掣电”指的是眼神明亮而迅速,能够捕捉到细微的变化;“舌如奔浪”则是指说话流畅而有力,能够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思想。这些描述不仅展示了画家出色的技艺,也传达了一种追求完美、不断创新的精神。
九、第十、十一句:“转大法轮 说无尽藏”
【译文】:旋转着巨大的法轮,宣扬无尽的智慧宝藏。
【赏析】:这句话中的“大法轮”,象征着佛教中佛陀教化众生的法宝,也代表着禅宗的核心教义——顿悟。而“无尽藏”则是形容佛法无边无际、包容万象。整句话的意思是说,画家杲和尚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能够运用自己的才华和智慧,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最终达到了一种顿悟的境界。这种境界既是一种艺术上的成功,也代表了他对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十、最后一句:“当恁么时有识之者,个是径山杲和尚。”
【译文】:如果有人能理解这样的意思,那就是径山杲和尚。
【赏析】:这句话是对这首诗的总结和升华。它表达了作者对画家杲和尚的高度赞扬和敬佩之情。同时,也提醒人们要珍惜这样一位艺术家的存在和贡献,同时也鼓励大家去学习和借鉴他的艺术经验和技巧,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和创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