谓公为佛,乃工文章。
谓公为儒,乃是和尚。
非佛非儒,是虚空藏。
画虽逼真,实非真相。
作如是见,亦未离妄。
水在瓶中,月在天上。

我们来分析这首诗:

洪觉范画赞
谓公为佛,乃工文章。 谓公为儒,乃是和尚。 非佛非儒,是虚空藏。 画虽逼真,实非真相。 作如是见,亦未离妄。 水在瓶中,月在天上。

逐句释义

  • 第一句:“谓公为佛,乃工文章。” 这句话表明有人认为洪觉范就像是一位佛祖,因为他的文章写得非常出色。
  • 第二句:“谓公为儒,乃是和尚。” 这里说有人把洪觉范看作一位儒者,但更确切地说他更像是一位和尚。
  • 第三句:“非佛非儒,是虚空藏。” 这句话表达了洪觉范既不属于佛也不属于儒,他是“虚空藏”的化身。
  • 第四句:“画虽逼真,实非真相。” 这句话批评了画作虽然看起来非常逼真,但实际上并不反映真实的情况。
  • 第五句:“作如是见,亦未离妄。” 这里的“如是见”指的是前面所提到的那种错误观念,即认为洪觉范既是佛又是儒家。而这种见解并未摆脱虚幻不实的本质。
  • 第六句:“水在瓶中,月在天上。” 这句话用了一个比喻,意思是说,水(或任何事物)存在于瓶子里,却能与天空中的月亮相媲美。这暗示着无论表面现象如何,其本质可能并非如此。

关键词注释

  • “洪觉范”:可能是人名,或者是指代一种精神或哲学思想的象征。
  • “佛”“儒”:分别代表佛教和儒家两种不同的文化或宗教传统。
  • “虚空藏”:佛教中的人物,被认为是菩萨的一种特殊形态。
  • “真相”:字面意思是真实存在的事物或现象。
  • “妄”:指虚假、不真实的状态。
  • “瓶”“天”:在这里,它们可能象征着容器和无限空间,意味着尽管外在表现形式可能多样,但其实质可能并非如此。
  • “月在天上”:这个句子是一个著名的中国谚语,意味着某些事物的表象可能看起来美好,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洪觉范的不同评价和描述,反映了人们对他的多面性看法。诗中通过对比佛、儒和虚空藏的形象,以及强调画作的逼真与真相之间的差异,展示了作者对事物本质和表象之间关系的思考。最后一句通过水的比喻进一步强调了表面的相似性和内在的不同,使得读者能够反思自己的认知是否真的理解了事物的本质。这首诗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启发人们思考关于真实性和表象的问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