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问王居士,如何是半僧。
祛缘都未尽,学道又无能。
身世随忙业,妻儿饱岁登。
时逢方外士,陪奉说心灯。

崇寿印师以诗见惠次韵答之

客问王居士,如何是半僧。

祛缘都未尽,学道又无能。

身世随忙业,妻儿饱岁登。

时逢方外士,陪奉说心灯。

【注释】

崇寿印师:指诗人的朋友。崇寿,人名;印师,佛门中对僧人的尊称。

客问王居士,如何是半僧。

客人问我这个居士(即作者)是不是个半僧,也就是禅宗所说的“半僧”。

祛缘:摆脱世俗烦恼。

都未尽:还没有完全解脱。

学道:学佛修道。

身心:这里指的是修行者的心身。

时逢方外士,陪奉说心灯。

我时常遇到佛教的方外之士,他们常常给我讲解佛教的教义,就像一盏心灯照亮我的心灵。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答谢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友人崇寿印师诗中的疑问的回答。诗人在诗中谦虚地表示自己不是一个完美的半僧,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修行的困惑和追求。

首句“客问王居士,如何是半僧。”就是回应了朋友的问题,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身份的定位。诗人说自己是一个居士,但是并没有完全达到半僧的境界,也就是说,他还没有完全脱离世俗的困扰。

第二句“祛缘都未尽,学道又无能。”进一步阐述了诗人的内心感受。他表示自己的修行之路还很漫长,需要不断地去驱除世俗的烦恼,才能真正达到修行的目的。同时,他也表示自己对于修行的无能为力,无法完全掌控自己的心性。

第三句“身世随忙业,妻儿饱岁登。”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生活状态。他虽然忙碌于世间的事务,但是也能够照顾好家人的生活,让妻子儿女过上富足的生活。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活的态度和对于家庭的责任。

最后一句“时逢方外士,陪奉说心灯。”则是诗人对于佛教信仰的一种表达。他时常遇到佛教的方外之士,他们会给他讲解佛教的教义,就像是一盏心灯照亮他的心灵。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教的敬仰和对于修行的信念。

整首诗通过对自己的生活状态和修行态度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于人生的理解和对于修行的追求,表达了他对佛教的信仰和对于佛法的敬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