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末云屯飞雨暗,柳梢水到小溪深。
身随王事有行役,家在江南无信音。
但得林泉堪着眼,莫将轩冕更关心。
拂衣何日径归去,青鬓不禁愁绪侵。

【注释】

野次遇雨:野外休息时下雨。次,停息,歇脚;野次,指野外。遇,遇到。遇雨,即下雨。

木末云屯(屯:聚集)飞雨暗:树梢上乌云聚拢,下着大雨。

柳梢水到小溪深:细雨落到柳枝上,小溪的水流更深了。

身随王事有行役:身不由己地随从王命,到处奔波。王事,帝王的命令;行役,奔走服役。

家在江南无信音:家乡在江南,没有亲人的消息。信音,音信;无音信。

但得林泉堪着眼:只要能有像山林一样清幽的景色,就足以令人心旷神怡了。眼,眼界,视野。

莫将轩冕更关心:不要因为高官厚禄而分神去想它。轩冕,官服,此处借指高官厚禄。

拂衣何日径归去:什么时候才能脱下这身官袍回家呢?拂衣,脱衣;直指归去;径,径直。

青鬓不禁愁绪侵:青丝的发髻承受不住忧愁的侵袭。鬓,同“鬡”;青鬓,形容头发黑。

【赏析】

《野次遇雨》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出一幅风雨中的乡村图景。首联写景,渲染了一种凄迷的氛围;颔联抒情,表现出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渴望自由之情;颈联议论,表明自己对名利看得很轻,只想归隐林泉;尾联则流露出一种无奈的情绪。

这首诗作于公元746年(唐玄宗天宝五载)。诗人因得罪权臣、受牵连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在赴任途中经过秦州(今甘肃天水市附近),因天气突变,只好在野次暂避风雨。当时诗人的心情是十分矛盾的,一方面是对朝廷的眷恋,另一方面是离家远游的惆怅。这首诗就是诗人这种矛盾心境的真实反映。

首句“木末云屯飞雨暗”是说树木丛中乌云密布,暴雨倾盆而下。“木末”,树梢,这里用来代指树林;“云屯”,云团聚集;“飞雨暗”,说明雨下得很大,而且时间很长,天色已晚,雨也下得更急。这一联写出了风雨之猛,气势不凡。第二联“柳梢水到小溪深”。意思是细雨洒到了小溪里,水越来越深。“柳梢”,柳树枝条末端;“水到小溪深”,说明雨下得大,连小溪都漫过堤岸了。第三联“身随王事有行役”,是说身不由己地要随从王命,到处奔波。“王事”,帝王的命令;“行役”,奔走服役。第四联“家在江南无信音”意思是家乡在江南,没有亲人的消息。“家”是家的意思,“无信音”,意思是没有音讯,无法联系。第五联“但得林泉堪着眼,莫将轩冕更关心”。意思是只要能找到像山林一样清静幽雅的地方,就不要去考虑那些荣华富贵的东西了。“轩冕”,古代官吏的冠服;“关心”,在意。第六联“拂衣何日径归去,青鬓不禁愁绪侵”。“拂衣”,脱衣;“径归去”,直接回去;“青鬓”是乌黑的头发,表示年轻;“愁绪侵”,意思是愁思侵入鬓发。第七联“青鬓不禁愁绪侵”意思是青丝的发髻承受不住忧愁的侵袭。

这首诗语言简练、含蓄蕴藉,耐人寻味。前四句写风雨交加的景象,营造一种凄迷的氛围;后六句抒发自己的情怀,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整首诗构思巧妙、意境深远,是一首难得的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