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鞭欲为功名起,椎钝不堪加砺砥。
感君雅意重金玉,饯我新诗粲桃李。
我于吏事非清通,向来妄意图民功。
本无仁心致三异,岂有遗爱留一同。
鬓毛斑白眼昏黑,身外荣枯从造物。
耻携奏牍到公车,千虑悬知无一得。
【注释】
- 次韵孙居易送行:这是苏轼在给孙居易的诗中,借用他的《送行》这首诗来作答。次韵,是按照原诗的韵律和字数来写一首新诗,以表示对原诗的敬意。孙居易(公元795-836年),唐代诗人,字公垂,一字广明,河中虞乡(今山西运城)人。官至监察御史、礼部员外郎。与白居易友善,为”元和体”的代表人物之一。
- 着鞭欲为功名起:着鞭,即骑马,意指要骑马去应考做官了。
- 椎钝不堪加砺砥:椎钝,指不锋利的东西,用来形容自己能力不足,不足以磨炼成器。砺砥,磨刀石,用来比喻锻炼自己的才能。
- 感君雅意重金玉:感,感激;君,指孙居易;雅意,高雅的心意;重,重视、看重;金玉,比喻珍贵之物,这里指的是孙居易的赠诗。
- 饯我新诗粲桃李:饯,即饯行,送别的意思;新诗,即孙居易的赠诗;粲,形容光彩鲜艳的样子;桃李,比喻学生或后辈。
- 我于吏事非清通:我,指苏轼;吏事,指官场事务;清通,清廉通达;这里指自己能力不足,不适合处理政务。
- 向来妄意图民功:向,从前;妄意,胡乱地打算;民功,民众的功绩;这里指的是自己以前胡乱地想着为民造福。
- 本无仁心致三异:本,本来;仁心,指有仁爱之心;致,招致;三异,指三种不同的遭遇;这里指的是自己以前没有仁爱之心,导致遭受了三种不同的遭遇。
- 岂有遗爱留一同:遗爱,遗留下来的恩惠;留一,留下一点;同,相同;这里指的是自己是否有遗留下来的恩惠。
- 鬓毛斑白眼昏黑:鬓毛,鬓角的头发;斑白,指头发花白;白眼,指眼睛发黄;昏黑,指眼睛发红;这些症状都与老年有关。
- 身外荣枯从造物:身外,指外在的事物;荣枯,指事物的繁荣和衰败;从,遵循;造物,指自然界的万物;这里指的是事物的变化遵循着自然规律。
- 耻携奏牍到公车:奏牍,指奏章;公车,指朝廷;耻,感到羞耻;这里指的是自己因为不能胜任政务而感到惭愧。
- 千虑悬知无一得:千虑,指多次考虑;悬知,指深知;无一得,指没有获得任何成就;这里指的是多次考虑却始终无法获得任何成就。
【赏析】
这是苏轼写给朋友孙居易的一首诗。全诗共七句,前四句是作者谦虚地回应朋友的赠诗,后三句则是对自己过去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总结。
首句“着鞭欲为功名起”中的“着鞭”,是指骑上马准备出征了。这里的“着鞭”,既是指实际的行动,也隐喻着内心的冲动和决心。接着,“椎钝不堪加砺砥”这句中的“椎钝”,是指自己的能力不足,无法胜任政务工作。“加砺砥”则是比喻锻炼自己的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加坚强有力。
第二、三句“感君雅意重金玉,饯我新诗粲桃李”中的“感君雅意重金玉”,是指感激朋友对自己深厚的友谊和慷慨的馈赠。而“饯我新诗粲桃李”,则是说朋友的赠诗如同鲜花般美丽动人。这两句诗不仅表达了作者对朋友深深的感激之情,也展现了他对于友情的珍视和赞美。同时,这也反映了作者在官场上的无奈和辛酸。
接下来的几句则进一步展开了作者对于过去行为的反思。第四句“我于吏事非清通”中的“吏事”,是指官场事务;“非清通”,则是说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不足。第五句“向来妄意图民功”中的“妄意”,是指胡乱地打算;“民功”,则是指民众的功绩。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自己以前胡乱地打算为民众造福的忏悔。第六句“本无仁心致三异”中的“本无仁心”,是指自己原本并不具备仁爱之心;而“致三异”,则是说因此导致了三种不同的遭遇。最后一句“岂有遗爱留一同”则是表达自己是否有遗留下来的恩惠。整首诗通过对话的形式,将作者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