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水班白未全白,长江大湖喜为客。
西风渐少北风多,脚底路声行格格。
一袍两蹻都无馀,腰间一二三葫芦。
生涯如此祇如此,如此如此无他须。
红黄弥漫杂奔走,观旁亦有可人否。
公卿将相总不问,蓑衣铁拐岂无有。
青山绿水逢迎时,亟来相报令吾知。
戴起一顶青蒻笠,拖将七尺紫藤枝。
因缘渺茫多阻隔,斯人吾前亦不识。
且吞溪玉濯心神,更揽月轮摩眼力。
摩到无明醉梦醒,挹袖拍肩须有人。

【注释】

①南道人:指和尚。南道人,佛教语,意同“和尚”。

②班白:头发斑白。

③长江大湖:泛指江湖、湖泊。

④西风渐少北风多:指时令的变迁。

⑤脚底路声行格格:走路声音重。

⑥一袍两蹻(què):僧衣和僧鞋。

⑦腰间一二三葫芦:僧人所戴的僧帽上插有三根或四根长竹管。

⑧生涯如此祇如此:生活就是这样,没有什么可改变的。

⑨无他须:不需要别的。

⑩弥漫:到处是。

⑪观旁:旁边。

⑫公卿将相:古代官名,指高官显贵。

⑬蓑衣铁拐:用蓑衣做成的衣服,用铁拐杖。

⑭青蒻笠:以青色草制成的帽子。

⑮紫藤:一种紫色的藤本植物。

⑯因缘:缘分。

⑰摩到:摩挲。

⑱月轮:月亮。

⑲挹袖拍肩:衣袖被拂动的样子。

⑳摩到无明醉梦醒:摩挲到酒醒。

㉑挹袖拍肩:衣袖和肩膀都被拍打了。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尚行迹的诗,全诗共八句,每句五言,押韵。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描绘出这位僧人的形象,以及他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状态。整首诗充满了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首联“露水班白未全白,长江大湖喜为客”描绘了和尚刚到江边的情景。“班白”是白发的意思,表示时间已过,但和尚的头发还没有完全变白。这反映了和尚对时间的感知,也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执着和坚持。“江大湖”,则形象地表达了和尚所处的环境——江河湖泊,象征着广阔无垠的天地。“喜为客”表达了他对这个新环境的欢迎之情。

颔联“西风渐少北风多,脚底路声行格格”描述了和尚行走在江边的景致。“西风渐少北风多”,意味着季节的变化,秋天的到来使得北风逐渐增多。而“脚底路声行格格”,则描绘了和尚行走时的步态,给人一种沉重而又缓慢的感觉。

颈联“一袍两蹻都无馀,腰间一二三葫芦”进一步描绘了和尚的生活状态。“一袍两蹻都无馀”,表明和尚穿着简朴,没有多余的装饰。“腰间一二三葫芦”,则描绘了他的随身携带的物品,这些物品虽小,却体现了他的修行和生活态度。

尾联“生涯如此祇如此,如此如此无他须”总结了和尚的生活态度。他认为自己的生活就是如此,无需过多的追求和改变。这种超脱物欲的态度,让人感到宁静和满足。

这首诗通过对和尚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执着。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使人产生共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